德水观澜 | 让“非遗”之花在齐鲁大地绽放



□刘致远

12月19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德州市7项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德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魅力和淳厚朴实的民俗风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民族和谐、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经济发展,文以兴之。山东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始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深入实施“文明探源”“文物活化”“山东文脉”等工程,推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和督察制度,加快编纂《齐鲁文库》,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建好山东考古博物馆、非遗博物馆和泰山博物院以及古代科技文化、农耕文明等展示体验项目,让齐鲁大地的历史文脉融入山东人民血脉、持久赓续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风采。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是宣传、文旅等相关部门的“一枝独秀”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着力打牢思想根基、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筹推进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树牢“互联网一张网、舆论场一个场、新闻舆论引导一盘棋”理念。山东制定实施了《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的若干措施》,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用心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非遗文化故事,用力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靓丽名片、打造“五色”山东非遗文化特色产品亮点,用情营造热爱非遗的舆论生态、汇聚保护非遗奋进合力。

山东不仅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紧密结合前沿信息科学技术,让非遗在新的领域焕发新活力。坚持以科技为引领,实施网络视听新业态孵化、数字出版融合创新等工程,建好用好“齐鲁文化大模型”,更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将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以动画、游戏等形式呈现给受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不再受地域限制。

文以载道,游以怡情。山东作为非遗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要继续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建设非遗展示馆、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旅途中领略自然风光之美,体验非遗文化之韵,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齐鲁大地绽放绚丽色彩。

(作者单位:齐河县委组织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