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鬲之州是吾乡

□郑潼

1月,我旁听了一场德州城市IP设计汇报会。城市IP,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芯片”,是能向外界传递自己个性特征的符号。作为已在德州挂职锻炼16个月的全国人大机关选调生,我心目中的德州城市IP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鬲。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陶制炊具,被称为“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早在夏商时期,德州就因生活在此的先人发明了鬲而得名“有鬲氏之国”,鬲的三种特性让我把它选为心目中的德州城市IP。

第一,厚重,这是从外观和内涵来说。一方面,鬲与鼎都是三足造型,但与作为国之重器的鼎相比,鬲更给人以温馨之感,有鬲就能有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我们在德州过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曾身穿“大白”守护黎明前的黑暗,见证了疫情阴霾驱散后的万家灯火,更见证了一个城市热火朝天、迎难而上的奋斗历程。我们积累了关于德州的热气腾腾的回忆:在市人大的组织下走过德州下辖的县区市,品过夏津的椹果、平原的老豆腐、禹城的功能糖;也走过“一山一水一花一圣人”的大半个山东,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调研学习,收获满满。另一方面,随着时光流逝,鬲从生活器具发展为礼器、工艺品,内涵更为厚重。相信我们在德州的两年生活,也会像一碗小火慢煨的粥,在时光的作用下蒸腾出朴素的风味和深沉的情感。

第二,实用,这是从功能来说。作为炊具,实用是鬲最大的功能,而德州也像鬲一样,慷慨给予了我们许多实实在在的生活技能、工作体验和基层阅历。生活上,我们在德州第一次煮米做饭,从手忙脚乱到初具大厨风采;我们在德州第一次独立开车,从忐忑不安到跑高速、上急坡、行夜路都不在话下;我们在德州第一次游泳、垂钓、学素描、弹吉他,从一无所长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工作上,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到农业农村、人力社保,从担任小小法官、检察官、执法官,到穿上警服、戴上警徽,圆了公安梦,我们在不同岗位收获施展才干的一方天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德州高质量发展进程,万分荣幸。当然,最为实用的还是学会了一口不太地道的德州话,让我能从茫茫人海中精准识别“德州老乡”。

第三,坚韧,这是从质地来说。为了保证耐热性和坚韧度,每一个鬲都要经历原料选择、加工成型、装饰和烧制四个步骤:原料选择时,采用淘洗法去除杂质;加工成型时,采用泥条盘筑法将块泥制成泥条后层层叠好;装饰时,磨光陶坯表面并刻上花纹图案;烧制时,把陶坯放入600℃至900℃的烧窑。其实,每位选调生都是一块陶坯,德州的生活就是一场泥与火的交融,赋予我们淬炼成才的机遇。对我来说,最难得的成长体验就是深度参与德城区两会:作为工作人员,我参与了严谨细致的筹备工作,见证每个人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保障这场盛事;作为列席人员,我旁听了气氛热烈的分组讨论,见证拳拳代表心、殷殷委员情,更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德州的生动实践。相信历经两年淬炼,我们定能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信心百倍投身到民主法治建设第一线上。

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德州就是我的心安之处,鬲就是我心中德州的象征。它的厚重、实用与坚韧,必将成为我的人生印记,永不磨灭,也磨灭不了。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德城区挂职干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