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斐
秋风送爽,金菊飘香,佳节又重阳。
忆起去年重阳日,与家人同赴菊展赏菊。那婀娜多姿、层层叠叠、色彩绚丽的菊之倩影,至今仍萦绕于眼前。
菊之美,不仅限于形,更在于其意蕴。赏菊、赞菊,自古有之。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咏菊”诗篇数不胜数,菊花高洁、淡泊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于是,菊花便拥有了诸多雅号。
这些雅号既生动贴切,又丰富了菊花的文化内涵。
在菊花的雅号中,最为直观的当属“黄华”“黄英”“黄蕊”。因早期菊花多为黄色(不像如今色彩这般多样),以色命名,恰如其分。在中国文化里,黄色又被视作金色,故而菊花还被称作“金英”“金蕊”“金钿”。
菊花开于农历九月,故而别名“九华”。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云“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此处的“九华”即指菊花。同时,又因菊花开在寒露与霜降节气之际,取其应节令而开之意,故又别称“节华”。
菊花不惧严寒,傲然绽放,因其品质高洁被称为“花中君子”。于是,这在深秋寒霜中盛开的花朵又有了“傲霜”“冷香”“寒花”之名。清代诗人黎简写出“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的诗句。他将园中“幽竹”与“寒花”对仗,以竹菊的孤清、高洁自比。
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陶诗中多次写菊,是因菊花不畏严寒的傲骨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高度契合。而菊花“不并百花丛”的冲淡之气,也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境如出一辙。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成为人们心中淡泊、超脱的象征,正如周敦颐所写:“菊,花之隐逸者也。”于是,菊花又得了“东篱客”的雅号。杜牧写出“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的诗句,自此,菊花还被称为“陶菊”。
菊花气味清香,可用于茶饮、泡酒、做点心。自古就有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西京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被视为重阳节的“长寿花”,一方面因其经霜不凋,生命力顽强,被赋予长寿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即久服菊花有助于增强体质,能益寿延年。故而,菊花又被叫作“延年”“长生”“日精”“延寿客”“傅延年”“制秃龄”等。
菊花的雅号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要数“笑靥金”了!此名出自唐代侯宁极所著《药谱》。“笑靥”二字,是指菊花盛开时花瓣如同人脸上的酒窝,用拟人手法呈现出菊花的鲜活之态;“金”则表明菊花色泽金黄,明艳秀丽。“笑靥金”这一雅号,充分展现出菊花的生动之姿、光艳之美,难怪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流传至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既要欣赏其外在之美,也要领略其内在意蕴。菊花不仅可饮、可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重阳佳节,亲朋欢聚之时,信手拈来,佐酒下饭,岂不妙哉?想必这样的“赏菊”,会更具文化意味,也更有风雅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