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夏日

作者:满春重

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留下了很多关于运河的记忆,特别是运河夏日中的那些记忆,感觉更深刻、更炽热。

初夏时节,运河碧水安澜,清流潺潺。站在运河大堤上,放眼望去,清清的运河水就像一条银色的绸带,蜿蜒流淌在广袤的平原上。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河面上像是洒满了碎银,反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不远处,一条小船轻轻摇曳。船头上,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扭动腰身,撒下一张圆圆的大网,瞬间打破了眼前的宁静。堤岸旁,杨柳依依,随风摇曳;堤岸下,麦田青青,碧波涌动。高空中,群鸽翱翔,哨声悠悠;树枝上,莺啼燕语,喜鹊喳喳。突然,一阵震耳的汽笛声划破长空,一艘汽轮拖着长长的木船编队,缓缓驶出船闸,像一条水龙逆流而上,身后的河水被劈成两半,泛着白色的浪花,翻滚着向岸边涌来。

傍晚,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微风轻拂下,运河水泛起细碎的波纹,“火烧云”倒映在水里,像是漂浮在水中一块块轻柔的金色绸缎。没有了白日过往的船队,运河恢复了平静,打鱼的小船趁着天色尚明,抓紧撒网捕鱼。在晚霞的映照中,远远望去,渔夫的身影笼罩在金色的天幕下,像是镶了一道朦胧的光圈。码头旁,停泊的轮船上冒起了晚餐的炊烟,顺着高耸的烟囱袅袅升腾,轻轻飘向天边的红霞。仿佛在炊烟的熏染下,红霞也开始慢慢褪去鲜艳的色彩,与升腾的青烟融为一体,暮色渐渐变得凝重和苍茫。暮色中的堤岸上,驾车的、牵牛的、担担的、背筐的,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欢声笑语伴着流淌的河水一路飘荡……

运河的初夏就像一幅灵动的水彩画,多姿多彩,妩媚而娇柔。

然而,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盛夏的到来,那是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小麦收获后,天气越来越热,我们又可以天天与运河为伴,开启游泳戏水时节了。

运河在我们村北面,那里建有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如今是由四个大闸组成。当时还没有开挖岔河,只有三个大闸,从南向北依次分别为减河的“分洪闸”、南运河的“节制闸”以及贯通卫运河和南运河的“船闸”。大闸上游的卫运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开阔的水面。这里既是一个码头,又是很多船只停靠的抛锚地,而且河的两岸都砌有石坡,成了游泳戏水的绝佳场所。

放学后或者是节假日的闲暇时光,我们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到这里游泳戏水。我什么时候学会的游泳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到了夏季,经常跟着一群大哥哥去运河边上玩耍,看着他们下水游泳,自己也跃跃欲试。开始在河边的浅水里“打扑腾”,后来学会了“狗刨”,类似于现在的自由泳,直到现在,游泳还是那个姿势。去运河里游泳,一般都是至少三五个人结伴而去。有时比谁游得远,有时看谁潜水时间长,有时打打“水仗”。那时,俗称为“运粮船”的船队经常停靠在那里,也为我们游泳戏水提供了快乐的平台。有时站在船头上,像跳水运动员一样翻身扎进水里,半天才在远处的水面上露出头来;有时在船头跳下去,人却在船尾爆出了笑声;有时还可以在河里玩捉迷藏,一头扎进水里,好半天找不到人上哪里去了,当听到笑声时,可能隔了好几条船。最热闹的还是打“水仗”,有时一对一,有时伙对伙,相互用手掌向对方击水,被击败的一方会一头钻进水里,逃之夭夭。

运河并不总是风平浪静。进入盛夏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客水来袭,运河有时会变得波涛滚滚、泥沙俱下,俨然成了一条“黄河”。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也有过游泳的经历。记得1967年7月16日,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公社里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横渡运河活动。那天,运河水夹杂着泥沙,波浪滔滔,奔腾向前,人们簇拥着漂浮在水上的标语横幅,从距分洪闸上游大约一公里的南岸下水,在水流的作用下斜插着向北岸游去。我一直跟随在队伍后面,顺利游到了对岸。这是我第一次在湍急的水里游泳,也是第一次游这么远的距离。参加那次活动之后,我好像吃了壮胆药,敢于独自一人横渡运河了。

运河的夏日不仅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加快了我的成长进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