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娘花”根脉 织就文明经纬

腾出上千平方米厂房建棉花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山东鑫瑞娜家纺——

守护“娘花”根脉 织就文明经纬

学生参观齐鲁棉花博物馆(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邹方雨

步入位于夏津县的齐鲁棉花博物馆,一个饱满的棉花雕塑首先映入眼帘。暑假前,夏津县第六中学初二年级的社会实践课就选在这里。展厅里,学生们簇拥在玻璃展柜前,被一件泛黄的《御题棉花图》拓片深深吸引。这方由企业主动腾出上千平方米生产区域建成的文化天地,正成为解码“银夏津”700多年植棉文化史的独特窗口。

不久前,山东鑫瑞娜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瑞娜)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单位。这一荣誉背后,是企业对棉花文化近乎“执拗”的深情守护。2019年,当大多数企业忙于扩大生产线时,鑫瑞娜却挤出上千平方米的厂房面积,“不务正业”地建起了山东省首家棉花主题博物馆。

面对同行的不解,董事长贺杰坦言:“棉花是夏津棉纺产业的根,承载着‘衣被天下’的温暖情怀。建这个博物馆,就是想给棉花找个‘家’。”

在这里,元代棉纺技术传入路线与“一带一路”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14道手工粗布织造工序被完整还原,吱呀作响的古老纺车总能让参观者发出惊叹。开馆6年来,已接待学生、客商等超10万人次,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德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当初选择将博物馆建在车间旁,就是要让每位员工知道,手中缝制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传承700多年的温暖使命。”贺杰说。

文化铸魂,产业焕新。如果说博物馆是鑫瑞娜的“文化心脏”,那么技术创新就是企业的“最强大脑”。记者在与博物馆一窗之隔的智能车间看到,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订单进度、设备状态、质量检测结果一目了然。“这套吊挂系统让产品不良率下降40%,交付周期缩短60%。”生产经理赵奎强介绍着数字化转型成果。在智能生产车间,企业自主研发的MES和ERP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客户定制订单最快2小时就可下线。更令人惊叹的是“云端种棉”,企业率先通过DCMM二级认证的数据管理系统,将棉花采购、生产工艺、质量追溯等环节全部纳入云端管理,实现“一品一码”全流程可追溯。

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企业科研团队耗时5年,独创的3S纯棉舒化技术,让棉被可水洗20次而不板结。在生产车间内,企业自主研制的千层无网棉被胎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技术总监李燕展示着水洗试验数据:精选的黄河故道棉花经精密梳理,形成立体交联结构,彻底告别传统棉被需纱网固定的局限。2024年,这项革命性技术让企业凭借“高端可水洗抗菌防螨千层棉被”项目,捧回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银奖。坚守纯棉赛道十余年,38项授权专利和两项牵头制定的行业标准,让“老棉被”真正焕发出新生机。

在鑫瑞娜,还有个“特别”的生产车间——“巾帼飞花”车间。在这里,工人赵红燕手指翻飞间,一床精美的棉被逐渐成形。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已是带出30多名徒弟的技术能手。“在这里工作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到5000多元。”她脸上洋溢着笑容。

鑫瑞娜女职工占比高达83%,其中23%来自脱贫家庭。为此,企业探索出“企业+劳模工作室+创业者”模式,依托“贺杰劳模工作室”和省级工友创业园,由公司统一提供原料和技术标准,允许农村妇女居家或组织生产,合格产品统一回收。目前该模式已带动5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为乡村妇女铺就了一条坚实的致富路。

从支援灾区到关爱特困老人,从应急救助到乡村帮扶,鑫瑞娜的公益足迹遍布十余个县市。公司专门设立“银棉基金”,每年将利润的2%固定投入公益事业。“夏津周边棉区老百姓都亲切地称棉花为‘娘花’,意思就是棉花就像娘一样亲,棉花让我们衣食无忧,养育了棉区的老百姓。”贺杰说。以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反哺社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成为鑫瑞娜人的行动自觉。

从一床可水洗棉被的技术突破,到一座棉花博物馆的文化坚守;从巾帼工坊里的巧手翻飞,到数字车间的智能化转型,鑫瑞娜家纺的文明创建之路证明:真正的文明,既要有推动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有温暖社会的真情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