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对象: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苏英锋
受访对象: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王晶
受访对象:德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邵峰
受访对象: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王桂杰
受访对象: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二科主任马爱文
编者按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我市18571名执业(助理)医师以平凡之躯,承载生命重托。他们口罩后的面容或许模糊,但逆行而上的背影、创造奇迹的双手,早已深入人心。在医院诊室、手术室穿梭,于生死间坚守,他们用医术编织希望,以温暖对抗病魔。这袭白衣,是责任,更是担当,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值此节日,我们采访了5位我市医疗领域的代表人物,聚焦医者群像,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发光的守护者。
做百姓的胃肠精密“维修工”
□见习记者张丽娜 本报通讯员李梦娇
问诊、查房、手术……在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心院区,52岁的胃肠外科主任苏英锋,不停穿行在诊室、病房与手术室之间。8月12日下午三点半,在外科住院部7楼胃肠外科病区,记者终于等来了他的片刻空闲。
1996年,23岁的苏英锋一毕业就进入当时的德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在普外科的“大熔炉”里,他从伤口缝合起步,逐步精进技术。到如今,他主刀的四级手术有近3000台。
2002年,苏英锋赴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为技术突破打下基础。2014年,医院正式开展胃肠肿瘤微创手术,他主动钻研,反复打磨流程,将腔镜手术变成科室常规术式。2020年,医院细分科室,胃肠外科正式成立,他又扛起科室主任的重任,牵头制定标准化手术流程,带着团队一步步提升微创手术的质量与效率。2022年,医院与齐鲁医院合作共建,借助专家指导,他带领团队开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无须开腹即可完成,大幅减轻患者痛苦。
多年来,从常规手术到复杂病例的诊疗,苏英锋在胃肠外科领域不断突破。他致力于成为老百姓的胃肠精密“维修工”。手术台上,苏英锋既有对高龄复杂病例的细致攻坚,也有对急症重症的生死营救。
2月6日,80岁的直肠肿瘤合并直肠阴道瘘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找到苏英锋,因年龄大、肿瘤大、手术风险极高,其他医院均建议仅做造瘘缓解症状,不切除肿瘤。“肿瘤在肚子里,就像颗定时炸弹。”家属带着老人找到苏英锋时,道出了担忧。苏英锋迎难而上,他牵头多学科团队拆解风险点,反复研判后,为患者制定了“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造瘘术”治疗方案,实现了“肿瘤切除+阴道瘘修复”双重目标。
面对急症,苏英锋同样沉稳应对。去年9月27日,医院接诊了一名钢筋贯穿伤危重症患者。约60厘米长、大拇指粗细的螺纹钢筋,贯穿患者整个胸腔、腹腔、盆腔。苏英锋作为胃肠部位手术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多学科营救,历经6小时手术,钢筋被完整取出,患者转危为安。
作为科室主任,苏英锋鼓励年轻医生提出自己的治疗思路。在他引导带动下,科室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如今,科室骨干已能独立完成胃癌治疗、双通道重建等复杂手术,科室年四级手术量达600多例,微创手术比例超90%。
给肿瘤患者更多生的希望
□本报记者滕璐 本报通讯员王晓军
8月11日下午5点半,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副主任王晶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匆匆往病房走去。每周3天门诊,2天手术,白天工作结束后,她还会再去查房,了解患者情况,常常回家已经晚上8点了,这便是她的常态。即便如此,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值门诊时就在手术台上,就连周末也成了学习充电的时间。
2005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晶带着对临床医学的热忱,走进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妇科医生。“当时我就想做一名外科医生,拿手术刀,为患者除病痛。”王晶回忆说。
但随着接诊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越来越多,王晶逐渐意识到:“手术治疗虽然重要,但也需要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规范、综合治疗,患者才有更多生的希望。”
今年年初,79岁的张慧琴(化名)被抬进了医院。10余厘米的宫颈肿瘤压迫膀胱和直肠,她吃不下饭、排不出大小便,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更棘手的是,由于肿瘤性质特殊,前两次病理检查都只显示是坏死组织。王晶带着团队做深部穿刺,最终确诊为罕见宫颈大细胞淋巴癌。
“老人年纪大,化疗耐受不了,经过多学科会诊,制定先局部放疗再全身治疗的方案。”王晶说。精准的定位和靶区勾画对治疗至关重要。整个过程,王晶团队根据肿瘤消退程度,及时调整放疗剂量和靶区,总共做了3次定位。治疗很顺利,且没有不良反应。很快,患者能自己排大便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可以自主排尿了。出院时,老人脸红扑扑的,她还拉着王晶的手说:“王大夫,谢谢你治好了我!”如今,经过肿瘤标志物和血项检测显示,老人肿瘤完全消失了。
术后,患者经常出现的漏尿、淋巴水肿等问题,让人难以启齿。王晶了解到这一情况,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她带领团队开展盆底手术和射频治疗,建立淋巴水肿门诊,填补了德州技术空白。她主导开展宫颈癌早筛项目,通过HPV甲基化检测等更精准手段,提升了宫颈癌筛查的精准性。得益于此技术,3位年轻女性及时筛出早癌,并得到救治。
20年过去了,王晶依然记得刚入职时的初心,只是这份初心早已从“做好一台手术”,变成了“让每位患者不仅活下来,更能有质量地活”。正如她所说:“医者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带给她们治愈和生活的希望。”
以“心”护心 挑战中前行
□本报记者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王琰
8月13日早上8点,德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病房内,主任邵峰准时带领年轻医师开始查房。她一边细致询问患者症状,一边为随行医师讲解诊疗要点。3个多小时的查房结束时,白大褂上已浸出薄汗。然而,她脸上不见丝毫疲惫,眼中满是对工作的执着与热忱。
邵峰对心血管领域的热爱,从职业选择时便已坚定。1994年从潍坊医学院(现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始从事内科医疗工作。面对科室主任推荐相对轻松的肾内方向,她毅然选择工作强度更大的心内科,只因“喜欢这种与生命赛跑的挑战感”。
急危重症抢救的现场,最能诠释这份“挑战感”的重量。2017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医院急诊接诊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心室颤动,心跳骤停。刚结束3台介入手术的邵峰再次进入介入导管室,她一边持续胸外按压,一边指导团队除颤、给药,10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待完成急诊介入手术,东方泛白,她已在医院坚守36小时。
从死神手里抢人的底气,源自不断精进的医术。30多年以来,凭着不懈的学习和钻研,邵峰逐渐熟练掌握各种心内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擅长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治疗,精通急危重症救治和慢病管理。2007年在德州率先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解除患者术后卧床之苦。如今她已完成4000余例介入手术。2023年底带领团队启用冠心病监护病房后,成功救治300余名危重症患者。去年以来,她又带领团队开展了室上速、室速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等多项新技术。
“西医救急,中医固本,两者结合才能给患者最好的治疗。”邵峰说。退休教师张桂发(化名)受多源性室早困扰多年,多方治疗效果不佳。邵峰采用“运气针法”联合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张桂发症状明显改善。她带领团队开展13项中医适宜技术,针对高血压患者制定“辨证施针+个体化用药”方案,提升了疗效。
作为科室主任,邵峰注重学科建设,将科室医生按冠脉、心律失常、心衰等多个亚专业方向培养,每年选派多名医护人员到北京三甲医院进修。每周三,利用下班时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邵峰坦言,自己从选择心内科那天起,就没想着轻松。30年来,她救过多少人、做过多少手术,自己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只要患者需要,她就随时在岗。
用爱和专业托举新生命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李迎夏
8月18日早上8点,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东院区产科门诊,楼道里开始有孕妇排队等候。产科主任王桂杰早已在诊室,桌上晾着冒着热气的两杯水。一上午,他沉稳平和地与孕妇们交流。结束时,孕妇的水杯换了几轮,他那杯水早已凉透,却仍是满的。
1986年出生的王桂杰,2008年从潍坊医学院(现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毕业,进入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他总是第一个到科室,熟悉理论知识,阅读大量病例。刻苦学习让他迅速成长为可靠的产科医生。
从医17年,王桂杰坚信,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保障母婴安全的根本。2012年,他作为医院首位进修生,赴北京协和医院学习。2013年,学成归来的王桂杰担任产科副主任。当时生育二胎增多,高龄、高危孕妇数量上升。他与科主任商议对策,在市里率先开设二胎生育咨询门诊及孕期糖尿病等专病门诊,推行妊娠期体重管理。他还组织团队开展危重孕产妇急救模拟演练,经验在全市推广。
他常说:“每天每人每事,尽心尽力尽责。”无论寒暑,抢救电话一响,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2022年8月29日,一位待产孕妇突发胸闷、意识丧失,血压血氧骤降,胎心减慢。接到消息的王桂杰迅速到位,凭借经验判断:羊水栓塞!这是产科最危急的情况。他立刻组织手术,一分钟内娩出胎儿。新生儿复苏刚成功,产妇突发心跳骤停!王桂杰带领团队持续心肺复苏、电除颤。32分钟后,产妇心跳恢复。母子最终平安出院。
从成为一名产科医生至今,王桂杰一直守护着这方幸福与希望,他主刀手术近万台,门诊接诊6万余人次,参与抢救危重孕产妇500多人次、危重新生儿300多人次。
王桂杰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能力,更能照顾到孕妇的情绪。他发现产检与分娩频繁更换医生易引发孕妇紧张情绪。为此,他在产科推行“一贯制”诊疗服务:从首次产检到分娩再到产后复查,由固定医生团队负责,方案个性化。“在这里做产检,真的很安心、很踏实。”孕妇们纷纷表示。
王桂杰认为产科医生需像内科医生般思考,外科医生般动手,心理医生般沟通。他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产妇电话,微信随时答疑。问他为何坚持?他说:“保障全市母婴安全,做好生命起跑线上的守护者,这就是我的追求。”
治已病防未病 守护肛肠健康
□见习记者张丽娜 许欢 本报通讯员李照起
8月14日上午,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德州市肛肠医院)中心院区病房内,68岁的肛瘘患者李建国(化名)笑着对肛肠二科主任马爱文说:“昨天做完手术,今天就能下地溜达了,真不疼!”听了患者的称赞,马爱文会心一笑。
1998年,马爱文毕业后便进入德州市肛肠医院工作。那时,他面对的是另一番景象:治疗手段有限,设备简陋,患者术后往往因剧烈疼痛扶墙行走,恢复期漫长。“不光要治好病,更要让患者少受折磨。”见到了太多患者的痛苦后,他把这句话作为深耕专业的动力。
为精进技术,马爱文先后赴北京市肛肠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等医院进修,把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疗法带回科室,并结合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大幅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今年2月,一位50岁男性患者辗转找到马爱文时,已在外院经历5次肛瘘手术,却因病情复杂反复复发。“再难也要试试,不能让患者失去希望。”马爱文带领团队反复研究、推演手术步骤,最终为其制定了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切除术的个性化方案。在精准操作与细致的术后管理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这样复杂的病例,在马爱文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了解了这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煎熬后,他意识到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于是,当医院筹备科普直播时,他积极利用下班后、周末等时间,精心准备内容,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直播。从常见的痔疮预防,到肛瘘术后护理,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还会结合临床案例解答网友疑问。他耐心细致,常常一场直播下来口干舌燥,却乐在其中。“能让更多人了解肛肠疾病,减少患病痛苦,这比单纯看好一个病人更有意义。”他这样认为。
“从刚入职时跟着前辈摸索,到现在能带领团队攻克复杂病例,离不开医院给我们搭建的平台。”马爱文对医院的培养心怀感恩。他认为,科室能从过去单一的肛门疾病诊治,扩展到涵盖胃肠疾病的综合诊疗,并成为山东省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背后是医院在设备更新、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投入。
看到越来越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微创、无痛的诊疗服务,马爱文说这份努力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