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伏贴贴敷首日,市中医院门诊大厅人头攒动——市民开启“冬病夏治”养生局
市民在市中医院门诊楼大厅排队贴敷
制作三伏贴
医生为市民贴敷三伏贴
□文/图本报记者滕璐 见习记者许欢 本报通讯员刘珊珊
7月20日,初伏第一天,又到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为了方便市民贴敷三伏贴,当天,德州市中医院东院区开展集中贴敷,将门诊搬到了医院大厅,咨询、问诊、贴敷一体化,让市民少跑路,贴敷更方便。
市中医院三伏贴诊疗已延续近20年,不仅是老年人的“健康必修课”,更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新选择。
中医养生越来越火
早上不到8点,门诊大厅里,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等科室的诊桌前已经有市民排队等待贴敷。专家耐心地为每一位市民服务,观察舌苔,现场切脉,然后选穴、定位、贴敷,并耐心叮嘱注意事项。
人群中,很多是贴敷的“常客”。66岁的张老先生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用药症状就减轻,一停药就会复发。4年前,他偶然了解到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市中医院,没想到自此便成了忠实“粉丝”。“自从贴了三伏贴后,我的膝盖、腿疼痛和怕凉症状明显减轻了,每年我都掐着时间准时来贴敷。”张老先生说。康复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希良介绍,三伏贴温经散寒,可通络止痛、缓解腰腿痛,对于风寒或风湿性关节痛的人尤其有效。
一家老小齐上阵的也有不少。孙女士和父母贴完后,又带着5岁的乐乐在儿科诊桌前排队。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吴俊健给乐乐把了脉,又看了舌苔,熟练地找准穴位,边贴敷边叮嘱:“孩子脾胃虚寒,除了三伏贴保健外,这个夏天最好别吃冷饮了。”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天气最热的时候,用温阳、益气、补肾、除湿、祛痰等方法,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每年三伏贴前,根据当年的节气特点,医院近20名中医专家在传承了传统疗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药物研制、贴敷方法、穴位选择、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达到最佳贴敷效果。
寒湿体质适宜贴敷
肺病科诊桌前,也有不少人排队。32岁的货车司机李先生不时咳嗽两声,他几个月前得过肺炎,康复后总觉得胸口发闷,遇冷尤其是刚进入空调房时就咳嗽。“昨天跑长途到凌晨,今天一早就从临邑赶来,就怕错过头伏。”他希望通过敷贴驱散肺里的“湿冷气”。
肺病科主治医师宋彦伟的白大褂袖口已被汗水浸湿。入伏前后这几天,科室每天光咳喘患者就接诊几十个,大多是感冒后遗留咳嗽、过敏性鼻炎的。“三伏贴的原理就像夏天晒被子,趁阳气最盛时,用麻黄、白芥子这些‘热性药’贴在肺俞、膻中这些穴位,把冬天积在体内的寒气‘晒’出来。”她拿起穴位图解释,寒湿体质的人最适合贴敷。
正等候贴敷的陈女士接过话茬,她的过敏性鼻炎犯了十年,贴了三伏贴后,过敏季时鼻子没那么难受了,今年还特地带着闺蜜一起贴敷提前预防。不过宋彦伟也强调,并非所有咳喘都适合贴三伏贴,像咳嗽带黄痰还口苦的肺热患者就不适用,糖尿病、瘢痕体质、呼吸道疾病发病期和发烧患者也不适合贴敷。“就像种庄稼,得看土壤适合种啥,不能盲目跟风。”宋彦伟说。
一位经常口腔溃疡的市民本想贴敷,但医生通过把脉、看舌苔,发现舌苔黄腻,属于热症,不建议贴三伏贴,让他通过中药汤剂进行调养。
宋彦伟提醒,市民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贴敷,医生通过把脉、看舌苔,辨证贴敷,千万不要自行购买,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年轻人爱上“中式理疗”
29岁的教师周女士脖子、膝盖上都贴着药贴。“我这颈椎疼了三年,备课久了就头晕手麻,平时骑电动车上下班,一凉了膝盖也疼。”她掀起衣领,挽起裤腿,露出贴在大椎穴、足三里的药贴,“同事说这是‘中式理疗’,比吃止痛药靠谱,特意赶来试试。”
刘希良看着登记的名单笑道:“以前年轻人只占两成,现在能占到一半以上。”年轻人的亚健康多与“阳气耗损”有关。“久坐伤脾、熬夜伤肾,三伏贴就像给身体‘充电’,通过穴位把阳气补回去。”刘希良说,年轻人普遍存在失眠、慢性咽炎、颈肩腰腿痛等症状,通过贴敷可以缓解,就像给不同型号的手机配充电器,得对症才有效。
记者从市中医院了解到,当天,全院共接待敷贴患者近800人,其中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三伏贴成为更多年轻人养生新方式。
夕阳西下时,市中医院门诊大厅贴敷区的人流渐稀。刘希良耐心叮嘱最后一批患者:“贴完千万别贪凉,今天别洗澡,冰饮、辣椒、海鲜都得忌,空调温度别低于26摄氏度。”他指着《敷贴须知》上的字,语气恳切,“多少人三伏天排队贴药,转身就抱着冰西瓜啃,这不是白忙活吗?冬病夏治讲究‘趁热’,一边补阳气一边泼冷水,再好的药也救不了图一时爽快的任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