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心理援助热线已服务2500余人次——你的心事有人听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刘春杨 通讯员褚洪文

“12356”是全国首个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数字很好记,因为没“4”,谐音为“没事儿”,以这种幽默来应对压力。心理问题需要专业指导,而拨打热线就是寻求专业指导的第一步。

4月17日,记者来到我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设立地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探访热线接听背后的那些事儿。

听心事 第一时间评估危机

“你好,请问是心理援助热线吗?我心里烦闷快要透不过气了,又不知道跟谁说……”4月8日上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2356”心理援助热线的铃声响起,精神科医师高玉臻接听了电话。

拨打电话的是一名年轻男子,失业两个月来一直情绪低落,而且出现了食欲下降、兴趣丧失等表现。“他对我说‘感觉活着没意思’,我先缓和了他的情绪,然后倾听他的想法。”高玉臻回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通话,男子的压力得到了暂时释放,“我建议他去精神科就诊,做进一步心理咨询和治疗。”

看似普通的交流,其实藏着一些“小心思”。高玉臻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快速进行了危机评估,明确咨询者自杀意念的强度和计划性,确认社会支持系统情况,比如是否有家人陪伴。“他虽然说活着没意思,但自杀的意念不强烈,而且身边有家人陪伴。”随后,高玉臻向咨询者解释,抑郁情绪是一种应激反应,并肯定了他寻求帮助的勇气。“我还鼓励他制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天散步10分钟等,这样可以让他逐步恢复生活节律。”高玉臻说,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方式,可以在通话过程中最大限度了解患者情况,帮其缓解压抑的情绪,同时引导其积极地治疗。

治心病 陪伴患者走出阴霾

市民周怡(化名)生完孩子不久,因为睡眠不足、孩子哭闹、喂养分歧等问题,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有带着孩子轻生的想法。“仅有的一点理智提醒我得求救,不然真的完了。”听说有心理援助热线,她鼓起勇气拨打,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了心理疏导。

进一步评估、检查后,周怡被诊断为产后抑郁,因哺乳期不能用药,医生为其进行了经颅磁治疗。“治疗后,我的各种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缓解。”周怡说,感觉生活有了希望,要好好活着。

咨询者从拨打热线到就诊治疗,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物理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刘晓燕介绍,如果咨询者接受医生的建议来就诊,可以到分诊台挂号,根据自身情况到焦虑抑郁门诊、睡眠门诊、青少年门诊就诊。医生问诊后一般会建议做心理测量,如果经过测量确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会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配合药物和仪器治疗。“情况不严重、比较配合的,可以在门诊上治疗,病情特别严重的建议到临床心理科住院治疗。”刘晓燕说。

解心结 找到内在精神力量

早在2021年,我市就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并将其设立于德州精神卫生工作开展最早、最全面的市第二人民医院,至今已累计接听热线2500余人次。有精神压力和倾诉需求的咨询者,通过拨打热线和及时就诊,解决了自身困扰。“真正的心理援助不是给答案,而是帮人们找到内在力量。”该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贾妍说。

除了接听热线,医院还通过定期进行心理健康义诊的方式,为有需求的群众解开心结。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常见问题,为科普开展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同时,医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比如新职场人、青少年、老年人等,针对这些群体开展了专门的咨询、讲座、义诊等心理健康服务。

发现、诊断、治疗、预防,围绕群众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正在形成闭环,而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观念层面。“看心理医生没啥丢脸的,心里堵得慌就打‘12356’,比憋着强!”65岁的市民高大爷不久前在心理援助下“看开了”烦心事,他还把这个好记又暖心的电话告诉了亲戚朋友。

“我们将加大对‘12356’心理援助热线的宣传力度,让它真正成为德州人情绪的安全出口,为市民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贾妍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