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季冬 杜秋乐
近期的寒潮天气,使流感传播风险有所增加。但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流感不重视,从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科的医生,他们建议市民应避开防治误区,科学应对流感,做好预防工作。
误区一:“抗一抗就过去了”
很多人都觉得,流感是“大号感冒”,算不上什么重大疾病,利用自身免疫力,抗一抗就过去了。对此,宁津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杰林提醒,抓住治疗黄金期,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
郭杰林表示,流感虽然在多数人身上表现为轻症,通常可在一周内自愈。但是若免疫力低下或有其他基础病,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孕妇、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感染后,流感病毒能够迅速在人体内复制并扩散,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一旦病毒侵入肺部,就可能引发肺炎,导致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呼吸衰竭、心脏或脑部的严重损害和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是流感治疗的黄金期,此时病毒复制活跃,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尽早控制病毒复制、减少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家庭接触人员被感染的风险,还能减少重症的发生概率。郭杰林提醒,服药后症状减轻的患者无需去医院,可自行居家隔离,一般7天左右可以康复。若患者用药后症状得不到改善,且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误区二:“吃点消炎药就能好”
不少人流感后出现喉咙痛、咳嗽等症状,赶紧吃上抗生素,尤其是部分家长,害怕孩子病情加重,更是凭经验给孩子叠加使用消炎药。对此,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于刚提醒,儿童用药需根据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切勿自行乱吃消炎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开学后,由于人员流动和聚集因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存在一定反弹风险。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建议确诊流感的学龄儿童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学。这既有利于孩子尽早康复,也是对学校其他孩子的保护。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是敏感的,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因此,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服用特异抗病毒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缩短流感病程,预防重症和并发症,但不建议自行使用处方药,儿童应慎用镇咳药。同时,不能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也不能随意增加吃药的频次。
于刚提醒,流感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对其无效。居家休息隔离期间,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注意科学的支持治疗,包括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等,能加快康复。
误区三:“年轻不担心被传染”
多人认为流感主要老人小孩得,年轻力壮的不用担心被传染,郭杰林表示,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和儿童发生并发症、重症的风险高。”郭杰林解释说,年轻人整体免疫力相对较强,但在过度疲劳、熬夜、受凉等情况下,免疫力会下降,也容易感染流感病毒。“还有一些客观条件,会加速流感的传播。”他说,近期大风寒潮带来的低温、干燥也可能增加流感传播风险。青壮年人员同样能感染,也存在发生肺炎等并发症风险。“寒潮期间,人们更容易聚集在通风较差的室内,病毒传播风险增加。”郭杰林表示,寒冷、干燥也会削弱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力。
此外,流感病毒在5℃以下的低温、干燥环境中存活能力更强,这导致病毒在物体表面或空气中存留更久,即使是年轻力壮的健康成年人也会增加被感染几率。郭杰林建议市民应尽量避免前往密闭或人群密集场所。居家每天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他还提醒,寒冷易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需注意头部、颈部及足部保暖。
此外,流感更易在家庭成员间互相传播。因此当家中有患者,需要青壮年人群照顾时,青壮年应做好防护措施,与患者分开食宿,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科学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