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临镇三村庄打造德轩党建联合体,集体收入达二百七十万元——
"抱团发展"蹚出致富路
在研学基地,小游客体验古法豆腐制作
姜洪涛在蔬菜大棚直播
智能连栋大棚番茄喜获丰收
德轩党建联合体蔬菜大棚成方连片。记者姜伟摄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王天笑
智能连栋大棚里,一株株碧绿的生菜青翠欲滴;糯玉米种植基地上,一行行玉米笔直挺立;防护林下,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白玉蜗牛缓慢爬行,贪婪地吞食着青草……
盛夏八月,灼灼似火,在陵城区边临镇德轩党建联合体,处处呈现着一派火热的场景。边临镇坚持党建引领,引导东于架、西于架、郭庄3个村庄成立德轩党建联合体,抱团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文旅产业。经过几年的持续推动,成功探索出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2024年,3村的村集体收入达270万元,其中西于架村达116万元。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农业切实成为有干头有赚头有奔头的产业。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党建联合体赋能发展
8月10日,在德轩党建联合体智能连栋大棚,新采摘的瓜果蔬菜有序分拣包装,装箱后运往济南等地商超。“这些瓜果蔬菜都通过有机认证,价格较市场上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多。我们这有320个标准化大棚,加上露天菜,一年四季不断供。”据德轩党建联合体党总支委员、西于架村党支部书记黄云州介绍,基地与京津、济南、德州多地商超签订常年供货协议,不但不愁销路,种植效益也更高。
一个基地能有如此大的种植规模,源于党建联合体的建设。
今年57岁的黄云州,是边临镇的名人。“现在各地都在推进农业转型,难点在哪、如何破解?”面对提问,黄云州稍作思考,给出答案——经营主体的面积、建设资金、产品能否迎合市场需求且是否有销售渠道。
2017年底,西于架村党支部响应上级“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号召,领办创办了汇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960亩耕地及林地全部入社经营。依靠规模化、特色化种植,仅一年时间村集体收入便从1.6万元增长到5.6万元,且村民收入也大幅提升,西于架村村民尝到了新型种植模式的甜头。
2020年初,德州市委提出打造区域党建联合体的工作要求。边临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后,召集东于架、西于架、郭庄3村负责人座谈,经深入交流,决定支持3个村成立德轩党建联合体,聚合土地资源,扩大种植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苗繁育、设施蔬菜、蔬菜加工和休闲观光产业。
土地解决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边临镇党委积极争取扶贫
资金,且协调金融机构“鲁担
惠农贷”贴息贷款,各村党
支部在注入资金的同
时,鼓励村民以自建大棚入股的方式加入。借助多种方式,迅速筹集资金
1000余万元,建成
标准化蔬菜大棚
48个,当年3个村
村集体收入便实现倍增。
初战告捷、信心倍增。看到收益后,村民参与的热情也更加高涨,联合体的蔬菜大棚迅速增长到320个。
“当时主要以黄瓜、西红柿为主,虽然规模有了,但由于产品太过单一、供应量过于庞大,反而卖不上价去。”黄云州坦言,德轩党建联合体建设初期也走了不少弯路。
针对这一现状,边临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3个村负责人外出考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对园区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资金支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基础配套、统一市场推广”的管理模式,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全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收益。另外,带领农户到京津等地进行产品推介,并建设农产品直播基地,增加旅游采摘、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同样的土地,因抱团产生不一样的收益。2024年,3个村的村集体收入突破270万元,更重要的是让干部群众认识到只要观念更新,土地也能生金。
线下丰收 线上增收“乡土网红”拓宽农产品销路
“‘甜+糯336’糯玉米是中科院新研究的一种玉米,3个糯粒间隔一个甜粒,一种玉米能吃出两种味道……”8月12日上午8点,德轩党建联合体党总支委员、郭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洪涛的“陵城助农书记老姜”抖音直播间准时开播。对着镜头,姜洪涛将墨绿色的玉米皮一层层拨开,向粉丝展示籽粒饱满的玉米穗。
“以前都是批发给周边的商户或者发往外地商超,现在更多是线上销售,每天能销售300多单。”谈及带货情况,姜洪涛高兴不已。
虽然带货量喜人,但63岁的姜洪涛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2年前了解到直播带货,我也想试试,用这方式提升群众收入。”虽然没有任何带货经验,但姜洪涛还是注册了账号,尝试着加入直播队伍。“一开始根本没有粉丝,后来偶尔有了几个,但播着播着就都下线了,尴尬的不行。”说起直播经历,憨厚的姜洪涛笑了起来。
这些困难没有把这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支部书记吓倒,反正更坚定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
姜洪涛虚心向网红学习,并参加陵城区组织的农村电商直播培训班,仅几个月的时间便成为本土知名网红,粉丝达到3.7万人,并频频出现爆品。如今,“陵城助农书记老姜”成为一张知名的电商名片。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通过“互联网+”的助农模式,有效打通了农产品产供销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种植效益。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洪涛发现了直播的更大魅力——线下引流。
3月14日,德轩党建联合体基地的荠菜、蒲公英等野菜冒出新芽,姜洪涛直播时与粉丝分享这春天气息,谁知这不经意的分享,第二天便吸引了1000多名游客前来采摘。不仅时鲜的野菜装满箩筐,智能连栋大棚里的20种水培蔬菜也被抢购。
在姜洪涛的带动下,边临镇20余名村民也加入直播带货队伍。
日前,衡水市市民孙春雷通过“抖音”看到边临镇村民古法制作绿豆粉皮的视频,产生了浓厚兴趣,便带着好友驱车赶了过来。“在这不仅能现场观看粉皮制作工艺,还能到园区采摘瓜果,一举两得。”孙春雷说。
经过几年的持续推动,德轩党建联合体种植面积达900多亩,成功打造出楚轩西瓜、红宝龙辣椒、大龙长茄等10余款特色产品,年上市蔬菜瓜果过万吨,其中近4成是通过线上或现场采摘的形式销售。
丰富业态 延伸链条做强龙头促全面振兴
8月9日上午,一场降雨不期而至。在边临镇乔庄村村民乔开利的林地里,密密麻麻的白玉蜗牛从草苫下爬了出来,享受着湿润和清凉。
“蜗牛养殖很简单,在树林下养殖也几乎没什么投入,除了定期喷水外,每天再给它们喂食青草、菜叶,只要有功夫就能挣到钱。”细雨中,乔开利算起了经济账,他在2亩树林里养殖了10万头蜗牛,一年可以养殖两茬,除树林的收益外,一年能增收两万多元。
白玉蜗牛浑身都是宝,蜗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不仅是深受追捧的美食,还具有药用价值。2023年8月,黄云州改造两个蔬菜大棚,尝试白玉蜗牛养殖。易养殖、投资小,风险低,在取得良好收益后,黄云州成立福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并与潍坊、济宁的客商签订活体蜗牛收购协议,发挥林地多的优势,引导村民进行户外养殖。目前边临镇13个村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养殖规模达1000万头。
卖活体蜗牛,仅为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的第一步。目前他正准备上马蜗牛深加工项目,生产白玉蜗牛酱、蜗牛干等,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资源要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项目,以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更多更好惠及群众。”边临镇党委书记付宗峰说。
边临镇党委政府对德轩党建联合体320个蔬菜大棚及1900余亩大田进行设施提升和数字化改造,建立智能感知、控温控湿、一体化灌溉等智能系统。针对乡村近郊旅游持续火热的现状,以德轩党建联合体为中心,带领周边村庄一起打造集种植、采摘、研学、电商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将农业、村庄、旅游等元素串珠成链,把城市消费引入乡村。在此基础上,系统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打造智慧农业、航天科技研学、民宿露营休闲等基地,刷新游客文旅体验,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农村慢生活的有效链接。
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不仅壮大了村集体收入、鼓了村民钱包,也吸引了众多客商和高端人才前来兴业: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墨之影传媒等在共同体打造农村电商孵化基地,打造助农直播产业矩阵;煋熠公司投资建设共富工坊,对种植的甜糯玉米、荠菜就地加工、转化与增值;清华大学研究生、联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承晓在此建立研发基地,研发新作物品种,提升联合体“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