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镇镇吕门楼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在收获玉米
收获的玉米被装入临时粮囤
自动传送带把玉米输送到粮囤
新型播种机播种作业
科技小院研究生指导种植户进行有机肥施肥作业
智能农田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收集监测数据
大马力收割机在德鑫生态种植家庭农场收割玉米
德州新闻网讯 文/图记者李丹丹郭庆萍 通讯员贾鹏肖志勇
良田绘“丰景”,颗粒皆归仓。眼下,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期,我市广袤田野上,一台台现代化农机驰骋于田间地头,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秋日丰收画卷。
10月17日,黄夹镇德鑫生态种植家庭农场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田里一片繁忙,玉米收获机、旋耕机、小麦播种机轮番上阵,秋收秋播压茬推进。
“有技术支持,大农机助力,加上精细化管理,今年玉米单产比去年增加近百斤。经初步测算,玉米产量每亩1300多斤,大豆150多斤,‘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总收入提高不少。”晒起丰收“成绩单”,农场主赵丽静满脸喜悦。
与以往不同的是,截至当天,德鑫家庭农场1800亩玉米仅收了三分之一,比往年收获时间晚了一周多。
“瞧,多饱满,灌浆时间长,籽粒上的乳线已完全消失,这个时候收玉米产量最高。”赵丽静指着玉米棒满意地说。
“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良种良法配套,才能更好地实现增收!”在“三秋”生产开始前,市农业部门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向农户发放明白纸等,让“双晚”技术深入人心。
除了忙着自家1000多亩的农业生产,赵丽静还为周边乡镇农户提供服务,“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耕、种、防、收‘一条龙’作业,村民需要啥,咱就能提供啥。”这样的底气来自农机的不断更新换代。
“今年投入60多万元,新添了两台大家伙,播种机前面的拖拉机不仅马力大,靠着北斗导航还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实时监测作业面积、耕作深度等,后面的精量播种机,不仅下种均匀、播得直,出苗率还比普通机器高,每天收种300亩,又快又好。”赵丽静信心满满。
近年来,我市落实做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等要素深度融合,依托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其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优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三秋”生产期间,全市共有8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粮食作物面积60多万亩,服务农户9万余户,机收机械化作业率达99.7%。
近年来,孔镇镇勇海家庭农场主梁勇对科技助农的感触也越发深刻。
不远处的智能农田技术服务中心不时传来信息,“不仅有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信息,还有土壤湿度等数据,这些信息特有用,今年8月,降水较同期偏少,气候干旱,农情监测提醒及时启动喷灌,为农田保墒,今年玉米一亩地足足打了1800斤。”梁勇说。
不仅有数据助力,还有乡村振兴科普服务团的“保驾护航”,“密度不能过大,容易造成旺苗……”赶在秋种前,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梁军和科技小院研究生们主动深入田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播种密度、墒情判断等,处处有讲究,都是科普服务团给咱出主意。根据微藻生物肥冬小麦增产提质推广示范区规划,未来这里还将安装土壤传感器、智能滴灌系统。”梁勇的信心更足了。
据统计,2024年我市秋粮播种面积91.82万亩,同比增长4.03%;秋粮总产63.85万吨,同比增长4.28%;秋粮单产695.36公斤/亩,同比增长0.23%,与去年相比呈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