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圆桌会丨专家建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逐梦深蓝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王立彬)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在新华社13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中国要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逐梦深蓝。

“深海一方面具有高压、低温、黑暗、无氧的复杂特殊环境,另一方面,分布着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深海底栖生物等各种战略性资源和能源,是未来产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国际治理的一个新空间。”他说。

李双建介绍,西方深海科技发展起步早,凭借长期积累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后来者发展很快,已经具备全海深载人装置谱系化制造能力,形成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在深海采矿领域首次完成1300米级采矿整体联动系统海试,深海生物基因库建设和产业化进程也都在加快推进。

他说,要加强深海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举国优势,整合科技力量,加大深海科学认知和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立深海资源市场化管理机制。

“要将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纳入产业战略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深海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说。

李双建建议,促进深海数字化、数智化融合发展。“3D、AI、无人技术以及新型能源技术、水下光通信或量子通信技术等运用于深海将带来革命性突破。要抓紧通过将技术创新赋能与产业应用场景进行高度契合,尽快完成深海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自主可控和升级迭代。”

他还表示,要坚持深海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在深海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方面履行好大国责任,以绿色转型引领深海产业高质量发展。(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