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我市检察机关以“三个坚持”做优听证工作纪实
德州市检察院围绕一起案件进行公开听证
□本报记者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刘月 高忠祥
“这场听证会让俺有地儿说话,检察官的处理结果我心服口服!”近日,市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于腾龙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起案件当事人王某,在这起涉嫌滥伐林木案中,检察官邀请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和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共同召开听证会,就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进行详细讨论和评议,最终对王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去年以来,我市检察机关坚持将公开听证作为深化检务公开、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提升办案质效、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构建制度保障、守正创新、应听尽听“三个坚持”听证模式,组织听证1002件次,以检察听证为司法办案赋能提效,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相关做法得到最高检推广。
坚持制度保障 推动听证规范化
“我认为检察官在办理破坏环境案件时,不仅要考虑案情本身,还要考虑后期的修复问题。”
“在案发地无法开展环境修复时,可开展替代性修复。”
近日,齐河县检察院公开听证室热闹非凡,该院正对办理的一起黄河流域环境污染案公开听证。从打造“益齐河杉”品牌入手,齐河县检察院构建公益诉讼+生态检察“一体两翼多方”工作模式,建立“公益诉讼+ 12345”云平台,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牵头21家部门会签协作配合工作机制15个,坚持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听证会让我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不仅了解了具体的污染情况,而且大家群策群力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相信被破坏的环境能够很快得到修复。”会后,附近村民高兴地说。
我市检察机关围绕听证必要性评估、听证员选取、听证审批、当事人权利保障、听证员意见落实等直接影响听证质效的关键因素,制定完善检察听证工作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指引、法律文书模板,为不同类型检察听证提供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规范依据。
同时,结合本地案件结构特点,推进听证员人才库建设,选聘135名不同行业领域、知识背景、身份年龄的群众担任听证员,增强听证员与听证案件匹配度。建立“述、释、议、解”四步法,健全完善案件办理、行刑衔接、队伍建设等方面长效机制26条,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53份。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听证效能实质化
“轻罪不是无罪,不诉并非不罚。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启用‘轻罪治理+公开听证+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模式,在公开听证过程中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示法律刚性和司法柔情。”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范树林说。
针对辖区危险驾驶、轻伤害等轻微刑事案件占比较大的情况,我市检察机关推动听证案件繁简分流,探索类案集中听证,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听证效率。
近日,年近八旬的韩某和女儿来到武城县检察院,向检察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原来,韩某曾和邻居因围墙问题引发矛盾,纠纷多年未能解决。如何化解双方矛盾,修复邻里关系,成了办好该案的关键。
承办检察官通过查阅卷宗、实地勘测等方式,准确锁定双方矛盾点。随后,检察官在韩某家门口举办了公开听证会,从当事人角度出发,把握法理、情理统一,开展充分、全面的释法说理,最终让韩某打开心结,撤回了监督申请。以该案为原型,武城县检察院拍摄了普法微电影,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我市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好公开听证、司法救助和社会帮扶等矛盾化解组合拳,对发生在乡村邻里的故意伤害等案件,将听证会搬到田间地头,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促进案结事了。针对部分案件当事人身在外地,参与听证路途较远等客观难题,检察官通过“线上”连麦、“隔空”对话、“云端见面”等方式开展听证11次,解决地域和空间限制,让司法办案有力度更有温度。
坚持应听尽听 推动听证常态化
如何贯彻落实检察听证制度,推动听证工作走深走实?德州检察机关下足了力气。
市检察院将检察听证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年检察工作总体安排,与其他检察工作同部署、同推进,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案件承办人带头召开听证会,以个案效果提升总体工作质效。自2023年以来,市县两级检察院班子成员主持召开听证会271件次,占全部听证案件总数的27%。
在工作中,重点聚焦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不捕不诉、不支持民事行政监督申请等案件开展听证,杜绝“凑数听证”,防止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实现“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覆盖,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听证案件占比持续提升。
为充分发挥统筹职能作用,我市检察机关加强与各业务部门沟通联系,依托办案质效分析和研判会商,持续跟进各业务条线听证工作开展情况,将“应听尽听”要求落实到位。
“我们将持续深化公开听证创新实践,以‘如我在诉’的情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德州市检察院检察长许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