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乐陵市杨安镇依托调味品产业优势,引领片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调”出乡村振兴好滋味
乐陵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鸟瞰
堤北董村文明集市上,精美的文创产品受到群众青睐
□本报记者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苏安矗 李建东
初秋时节,微风送爽。走进乐陵市杨安镇,空气中弥漫着花椒的麻、辣椒的辣、八角的香。镇区道路两旁,调味品生产企业鳞次栉比,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处处跃动着发展的活力。
作为全国最大的香辛料深加工基地和调味品集散地,杨安镇自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片区以来,立足调味品特色产业,围绕“村庄建设、产业提升、民生改善”三条主线,打造以20个自然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特色规模经营集中,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率先突破的“杨安镇路径”。
村庄连片共建 人居环境焕新颜
出杨安镇政府南行1.6公里,便来到万安居新村,村内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调味品产业主题“口袋公园”中,老人们正悠闲地聊天健身。“6米宽的水泥路改建成了12米宽双向沥青大道,墙面粉刷一新,路灯亮亮堂堂,还建了这么漂亮的小公园,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苏双利高兴地说。
苏家村是万安居新村所辖18个自然村中的一个,也是杨安镇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的20个自然村之一。人居环境的改变,得益于该镇乡村振兴省级片区的村庄连片共建。
近年来,杨安镇投资7.2亿元实施了24个重点项目,推进村庄连片共建,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共融,建成百味佳、千都苑、万安居、颐杨城4个融合新村,配齐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食堂、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村民幸福感。重点打造的崔刘社区、百味佳社区、堤北董村等美丽村居,成功培育出2个全国文明村。
环境改善不止于“面子”,更注重“里子”。该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净化、亮化、绿化”提升工程,安装路灯887盏,投资300余万元安装减速带、信号灯、电子抓拍设备等设施,打造百姓出行“放心路”。同时,改造提升园区路、溢香大街、飞达路等主干道,集中整治示范区内20个村庄,并向外延伸推进,实现大生态综合一体化治理。
“我们探索建立‘户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增加农村垃圾收储运送设施,配置专业人员全天候保洁,形成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杨安镇人大主席杨博介绍。该镇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经过处理净化后就近排入自然水体。将所有旱厕改为抽水式,彻底改变农村使用旱厕的习惯。
产业富民共享 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50岁的董宪娥是杨安镇北街村村民,也是山东乐畅调味品有限公司分包车间的一名机器操作工。“从家骑车到公司只需要5分钟,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我们同村的有十几人都在这里上班。”她告诉记者,公司离家近能照顾家里,还能及时了解调味品行情,不少村民工作之余还能做调味品生意。“初步统计,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直接带动就业3万人。”杨博说。
持续保持产业活力、动力和生命力,是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提升”的关键。为此,杨安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凝聚“村村有企业、家家有老板、人人有活干”的共识,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王大腿、苏家、赵明月、吴北斗、双庙白为主的调味品三产融合样板区,建设调味品产业园、中小微孵化器。成立“政府引导、国企出资、规模以上企业入股、行业商会运行”的调味品集团,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机制,探索土地入股、村企联建等模式。比如,苏家村以土地入股,实现“一次分利、常年分红”,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
杨安镇还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谋划六大类25个项目,借助低息贷款,规划建设冷链物流园区。同时,借力发改、农业农村、水利等政策,争取资金推动“产业大脑”、水库移民等项目建设,以产业升级夯实乡村发展基础,让更多居民共享发展红利。目前,片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产城融合并进 打造调味品特色新城
包含调味品博物馆、研发中心、交易展示区等功能的小镇会客厅,是杨安镇以调味品产业为核心,挖掘、整理调味品产业文化,拓展产业文化链而打造的综合性服务载体,是这座特色小镇的标志之一。
遵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的发展思路,杨安镇正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富有吸引力的现代化调味品特色新城。
通过建设六大园区带动人口聚集,在中心社区内建设高标准乡村人才公寓,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目前已吸引超2000名在外务工人员、300名大学生等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同时招引安徽客道、天津麦味宝等头部企业投资建厂,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业态集聚。打造首家“无柜台”式为企服务中心,通过健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配套设施,靠前解决企业诉求,让“企业家办事不求人、不受气、不为难”成为杨安镇的鲜明标识。
杨安镇还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创新“1+153”乡村治理体系。收集整理杨安镇“嫦娥奔月”“杨业练兵”古老传说,深入挖掘省级龙山文化遗址惠王冢、夷王冢等,丰富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文化长廊,分区块设立各类地域文化专栏,展示镇域文化面貌。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演出等活动,引领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