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链式思维建设特色体育名城 我市体育产业产值突破458亿元 集群企业增长到3169家,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
在第42届中国国际体博会上,泰山体育展厅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全市体育产业产值突破458亿元,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居全省第3位
■形成以乐陵、宁津、庆云为核心的体育装备制造带,培育了泰山体育、大胡子、迈宝赫等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累计授权发明专利千余项,开发出雪蜡车、体医融合运动康复设备等6000余款高科技产品
■与5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高晶)近日,省体育局发布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数据,德州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08.94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967.83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为6.8%,居全省第3位。这组数据彰显了德州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随着一项项体育赛事在德州举行,一件件“德州制造”走进国内国际赛场……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正成为拉动德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德州体育产业集群企业增长到3169家,规上企业达到118家,产值突破458亿元,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了以乐陵为代表的全球竞技体育器材供应基地、以宁津为代表的全国商用健身器材产业基地、以庆云为代表的全国体育健身路径生产基地。
“德州体育产业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市体育局局长、市体育产业链办公室主任李如民说。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特色体育名城目标,创新举措,坚持链式思维培植壮大体育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体育装备生产基地、研发基地,以及体育领域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地,
诞生了千余项行业标准、技术专利,跻身全国五大体育装备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今年,德州高端体育装备成功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发展质效上看,我市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6个、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1个,是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去年,全市体育产业链实现营收150亿元、同比增长34%;今年1至7月,体育产业链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18%。
“具体工作中,制定出台德州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十项重点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和要素保障,为体育装备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培育了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李如民说。我市还大力推动融通发展,连续多年举办京津冀鲁体育产业交流大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体育展会,并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在今年举办的第42届中国国际体博会上,我市参展企业超150家,数量占比近十分之一,德州体育装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市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5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0余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例,作为体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已连续护航8届奥运会,承担了全国90%的国家级赛事装备供应。“泰山体育始终坚持科技引领,拥有7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000余名研发人员,专利超1000项,通过国际单项协会认证的产品达20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90余项。”泰山体育集团董事长卞青峰表示,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全球产学研网络,他们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我市建立企业诉求响应机制,通过提供“点对点、一对一”服务,形成问题搜集、响应和解决的完整闭环,累计为企业和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人才、融资、审批、用地等要素需求300余项。依托“齐鲁云采”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在全省率先建立德州体育器材馆并实施政府采购活动,有效拓宽了企业销售渠道。全市体育产业链规上企业营收增长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
培强产业链,塑造新优势。体育产业链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体系和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效能,提升集群先进性。“一是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全面掌握链主企业、关键企业发展现状,以领建园区为主体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规模化集群,实现一个领建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二是完善工作推进体系。健全完善市县两级体育产业链工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高效推进重大规划、重要政策和项目落实。三是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做好土地保障支持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李如民说。此外,还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准备在9月下旬举办“德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演推介会”,成立德州市体育产业联合会,聚合各方资源,做实链群协作。持续办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为生产企业、业内专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畅通供需对接,形成“以赛引流、以会为媒、以展促销”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