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365暖留中心” 织密保障网 点亮童年梦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杨鸣宇)近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介绍我市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大民政、小切口”双线推进,“内涵式、外延式”双层发展,特别是以“365暖留中心”为“小切口”,创新亲养、抚养、康养模式,打造儿童福利工作“德州样板”。
创新推进“365暖留中心”工程,让留守儿童生活无忧。全市建成281处“365暖留中心”,各县市区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提供助餐、照料、课业辅导、就业帮扶、法律救助等“一站式”服务。全市共选拔配备106名儿童督导员、23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142名儿童主任,组建172支志愿服务队。
创新“民政+”联动机制,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在“365暖留中心”一站式服务基础上,市民政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20多个部门制定出台《德州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德州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联合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完善民政大救助平台,创新“民政+”联动机制,对各类儿童实现一键查询、一键跟踪,并提供及时救助等服务。目前,全市共保障各类孤困儿童2925名,年度发放基本生活费6570万元;为2460名儿童购买保险,年度支出保险金24.6万元。
创新打造多层次保障品牌,用暖心服务维护儿童权益。“365暖留中心”、“德关爱”品牌联合打造全域、全链、全时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实现对孤困儿童的全走访、全核查、全建档、全监测,将16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上大学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年资助1万元。同时,建设县级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12处。
在支持未成年人享受优质均衡教育方面,我市财政部门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资金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政策,保障未成年人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目前,我市全部幼儿园、小学生投入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710元、780元,初中、高中达到1000元。2025年共筹集资金3.76亿元。分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对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助学金平均标准为每年1200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由1000元提高到1250元,初中由1250元提高到1500元;对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助学金平均标准为每年2300元。2025年共筹集资金1.51亿元,惠及学生16.15万人次。着力夯实中小学学校基础建设,通过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措施,加快补齐义务教育短板,逐步提升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2023年以来,我市统筹资金4.35亿元,支持各县市区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水平。财政、教育部门定期联合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检查,切实保障好教学需求。
我市在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长方面,通过“课程筑基、活动扩容、监督闭环”三维发力,确保体育锻炼从“有时间”向“有质量”转变。课程设置上,在原有标准(小学1至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开设3至5节体育课”;整合课后延时服务、体育社团、特色俱乐部等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活动扩容上,鼓励学校上下午各设置不少于30分钟的高质量大课间,将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探索大课间“运动套餐”、小课间“微运动+”等模式,开展趣味运动会、球类联赛等特色活动。监督保障上,通过教育督导“回头看”、学生反馈问卷等多种渠道,强化对体育活动时长落实情况的监督;实施“市级抽测县县到、县级抽测校校到”,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更新的体质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