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夏津女学的卢树澜

修广利 乔明德

卢树澜,字海如,湖北黄冈人,附学生员。宣统二年(1910)二月任职夏津知县。

卢树澜情格和厚,崇尚道学,对司法之事非常慎重,常反复询问,耐心研究,必须查验出真情才罢手。卢树澜到任夏津县之后,在县署内撰写了两幅楹联,一则是;“案牍纷繁,任他万绪千头,总难逃情理二字;公堂严肃,对此青天白日,不容杂私欲一毫。”另一则是:“为五斗米折腰,抱惭天地;持三尺法在手,不敢欺天。”由此也反映了卢树澜公道为民之心,其所断案无不公允明晰,令百姓大为折服。民国《夏津县志》称其“治事勤慎,案无留牍。”

除此之外,卢树澜格外关心农业生产,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每年夏天雨季到来之际,他常担心运河洪水泛滥,巡行河堤,勘察水情,以防溃决。对堤岸薄弱处鸠工庀材,监督修筑,并植柳树保护堤岸。运河的“杨缆一险”工程本是临清之事,可宣统三年(1911)二月,临清当政借上司之命,攀附夏津出工夫,共同修筑运河。卢树澜顺应民意,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终未出工,夏津百姓得免河役劳苦。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针对男女不同性别,设定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期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无法参加学校教育,女性教育主要在家庭中开展,而这种教育目的,则是培养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纲常为做人原则的、善于家务女红的“贤妻良母”。这样的状况延续两千多年,及至清朝中晚期,政府对女学的看法依旧模糊不清,尽管不曾反对,但对其定位也仅是民间蒙养家庭教育,不曾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制。中国的女性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对于冲破旧思想的桎梏、瓦解不平等的性别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女性自此走向独立和自由的新征程。

卢树澜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重修文庙,创办学校,夏津县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即是卢树澜创办。民国《夏津县志》载:“创修劝业所女子小学,及重修文庙,筹集巨款,日不暇给,支配井井,均不扰民。”女子学堂的出现,在旧教育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标志着夏津县女子社会化教育的从无到有,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放眼全国也是寥寥无几。

卢树澜在夏津惠政很多,不胜枚述。其离开职任时,全县绅民送匾“学道爱人”以示纪念,夏津县各界人士齐来送行,直达境外,场景甚为感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