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地摊经济升腾城市烟火气

原标题:如何在城市宜居与百姓烟火气之间寻找平衡点,宁津开办夜市、口袋市场,精心绘制“智慧摊位一张图”——地摊经济升腾城市烟火气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向口袋市场商贩了解经营情况

□本报记者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高仕墩

宜居环境与城市烟火气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在宁津县,一场关于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微妙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城市更加有序和谐,地摊经济焕发新生机,商贩自发为城管部门送去13面锦旗。

3月3日,记者来到宁津,与城管队员、流动商贩、市民深入交流,揭秘锦旗背后的故事。

破解“管”与“被管”的矛盾——做好“疏”的文章,开办夜市,让经营者“有位”

在宁津,提起地摊经济,避不开开放市场街夜市,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门打卡地。

开放市场街建于1990年,位于宁津县老城区,曾是县城最繁华的市场,后因城市经济重心南移逐渐萧条。目前,该县城区有宏图路便民市场、开发路便民市场、张秀便民市场等6处大型农贸市场,分别位于县城东西南北4个方向,唯有县城中部也就是老城区有缺失,居民购物不便,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情况屡禁不止。

“城管与商贩不能总是站在对立面,要管理好他们就要做好‘疏’文章。”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刘明说。去年4月,经过综合考察商定,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决定对开放市场街和紧挨着的中心街广场进行改造。“统一划定同样尺寸的摊位307个,并进行编码,明确经营时间和卫生要求。”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赵瑞祥介绍,想入驻的商贩偏多,采取了现场抓阄、群众代表抽号的方式。“当天到场800多人,根据抽签序号排名选出307个摆摊名额,后期针对他们的经营类型,划分出美食类、儿童玩具类、服装类、果蔬类、其他类等5大区。”赵瑞祥说,入市经营必须要“守规矩”,他们制定了《夜市管理办法》,对经营时间、范围、秩序、入退市等做了明确约定。

大雷串串香经营者李春燕成功入市。“我们夫妻俩经营串串香5年了,以前开店,2023年开始摆摊。”她回忆,摆摊时位置不固定,哪里管得松就去哪里,老顾客常因找不到摊位而抱怨,收入很不稳定。“现在不一样了,原来防城管的心思用来提升口味品质,外加定时定点出摊,人气一下就旺了。”李春燕高兴地说,去年5月至10月夜市开市期间,每天流水有1000多元,现在就盼着今年夜市能早点开。

摊位不足怎么办——口袋市场让居民家门口就能享受美食

商贩众多,仅307个摊位的夜市远远不够,如何破局?

3月3日下午5点,宁津县中心公园东侧烟火气十足,花甲粉、烤鸡腿、烤面筋等近20个小吃摊热火朝天地经营着。

负责该片区的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长杨晓晗和同事来到此处,没有驱赶声,没有商贩慌不择路的“逃跑”,取而代之的是双方笑意盈盈的问候:

“生意怎么样,开张了吗?”“刚支上摊子就来顾客了,这都卖出去10多个鸡腿了。”

“在你这吃的人多,注意脚下垃圾随时清理。”“放心,保证摊走地净。”……

在中心公园西侧,同样也是这样一番和谐景象。商贩摊位以路沿石边缘为界摆放齐整,两侧通行空间畅通,每个摊位都设有防油布、垃圾桶。经营烤鱿鱼的商贩李文慧正用炉子烤着3把鱿鱼须,忙中偷闲对记者说:“中心公园位置好,紧挨着2个大型居民小区,还有学校,人流量大,生意挺火。”

当天,记者又来到新河公园、利客来广场等地,看到每处都设置有口袋市场,均可容纳10余个摊位。“商贩摆摊需求无非两点,一是地方固定,二是人多地段好。”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刘明凯说,通过广泛征求流动商贩、沿街商户以及市民意见,综合居民实际消费需求和生活配套,该局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原则,利用路沿石以上、便民公园广场空地等位置,前后共设置5处口袋市场。“口袋市场的摊位不固定,谁来都可以,每天下午4点至晚10点出摊。粗略统计,最多曾有近100家商贩出摊经营。”刘明凯说。

家住万宏小区的居民魏莹莹对此表示支持。“我家周围只有一个大型商场,想吃烤鱿鱼、酸辣粉等小吃,只能叫外卖。”她说,“口袋市场的设置很人性化,满足了我这种吃货家门口就能享受美食的需求。”

如何做到“散而不乱”——绘制“智慧摊位一张图”,临时经济变为持久红利

随着地摊经济不断繁荣,如何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精细化管理,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管理诸多商贩并非易事。仅确认摊主有没有出摊,我们就出动了6个人,全靠纸笔记录,再加上卫生、秩序等,一晚上要跑好几趟。”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宋彦平说。

去年4月,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县大数据局,开发了“舒摊鬲”小程序。“我们从管理端与应用端双管齐下,全力打通多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备案注册的流动摊贩身份证、健康证、联系方式等信息一键获取,以数字化思维精心绘制‘智慧摊位一张图’。”宋彦平介绍,实际使用中,摊主通过小程序即可便捷登记摊位使用情况,后台能实时掌握经营动态;收摊时,上传摊位周边打扫后的照片,确保“摊清地净”。

夜市设置有70余处监控,构建起360度全景“电子围栏”,智能识别越线经营、超时段经营等违规行为,并在系统报警提示,有效破解流动摊位管理长期存在的“调查取证难”困境。出现3次违规行为,就会被清出夜市,由后补商贩接管摊位。执法队员定期与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确保餐饮安全,避免火灾隐患。去年为期5个月的夜市和今年春节期间的“黄河大集”中,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有序规范经营的夜市,成为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李文龙在开放市场街经营了一家串串香店铺,生意一直不景气,原本打算今年房租到期就不干了,没想到夜市的爆火给他也带来了客源。“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年后又把店铺进行了装修提升,以新面貌迎接开市。”李文龙高兴地说。

2月17日,商户代表将13面绣有“文明执法有温度、地摊经营有保障”“一心一意为人民、尽心尽力办实事”等烫金大字的锦旗,送到了宁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刘明接过锦旗,内心分外感慨:这份沉甸甸的认可,是对宁津城管践行为民初心,创新服务模式的生动诠释。

刘明介绍,今年除了开放市场街和中心街广场的夜市摊位外,计划在康宁湖广场和新河公园附近增设200多个摊位,进一步拓展地摊经济的发展空间,打造康宁湖、老中心广场、新河公园夜市经济中轴线,让临时经济变为持久红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