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创新社区“合伙人”模式——扩大为民服务“朋友圈”

□本报记者赵鑫玲

近日,走进天衢新区长河街道星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早教中心,两位老师正带着十多名不满3岁的幼儿玩着“开火车”的游戏,欢声笑语不断。

“社区‘合伙人’创办的这个早教中心,对我来说像是一场及时雨。”社区居民王群高兴地说,这里离家仅有短短几分钟的路程,师资力量、环境都不错,“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细致入微的学前教育服务,每天都吃得健康、玩得开心。”

王群所说的社区“合伙人”,是星凯社区建设文化社区的探索尝试。为有效破解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满足居民在就业培训、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采用“公益+低偿+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由社区负责提供场地和组织宣传事宜,“合伙人”依据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专业服务和优质产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社区、“合伙人”、居民三方共赢。此外,还通过“合伙人”收益反哺、联合共建等多种途径,为社区的发展治理注入新动能。

这一创新模式是如何诞生的?这得从去年2月说起。当时,星凯社区举办篝火晚会,现场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微心愿”和“微志愿”打卡区。工作人员把大家的需求一一收集起来,同时把愿意提供“微志愿”服务的人群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将“微心愿”与“微志愿”进行更完美的结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勾勒出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初步轮廓。随后,社区结合大家讨论的成果,逐步将这一模式落地。

拿居民想学唱歌这件事来说,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这一需求后,迅速找到了当时在“微志愿”留言的小学退休音乐教师张根英。在征得她同意后,每周三上午,张根英在社区开课,居民可以免费参加,不大的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星凯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娜娜感慨地说:“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居民的需求在哪里,社区与‘合伙人’的服务就精准对接、延伸到哪里。”

2024年以来,星凯社区积极巩固社区“合伙人”的工作成果,面向“一老一小一青年一妇女”全生命周期不同群体,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先后推出音乐、舞蹈、古琴、国画等10余个新项目,探索嵌入式社区、文化社区建设路径。每周定期举办合唱、古琴演奏、读书沙龙等活动,累计超3000人次参与。依托社区“合伙人”这一有力支撑,社区成功组建起了37支文娱队伍。同时,社区还巧妙地嵌入青年夜校、智慧食堂、社区微业等功能区域,搭建全龄友好社区场景。目前,该社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搭建已初步成型,努力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为现实。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