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笃行抓落实 发展跃上新台阶

原标题:实干笃行抓落实 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一

□本报记者王贺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机遇与挑战叠加,激荡起强劲动能。全市11条标志性产业链协同发力,先进制造业强市加速崛起;“吨半粮”产能建设引领粮食增产新实践,为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贡献更多德州力量;130公里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工程,如今已成热门旅游“打卡地”……一桩桩大事、实事、好事,铺就德州“十四五”时期的进阶之路,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抢抓机遇求突破 经济稳中有进

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粮食年产量超157亿斤,累计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2500多个,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均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是2020年的1.9倍……临近“十四五”的终点站,德州经济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过去五年,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2021年,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经济,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选项、头号工程”,吹响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冲锋号。以培育链主企业为核心、上下游融通为主线,我市全力推进链主企业培育、精准招商引资、项目谋划提升、产业生态打造、园区集群发展等各项工作,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批具有德州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德州连续4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在天衢新区,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项目先后通线量产,威讯二期、先导科技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撑起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金字招牌”。华鲁恒升、金能科技等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向新求变、绿色转型,引领高端化工产业链加速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涌现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德州产业布局日益清晰。

从抓“恢复”到促“扩大”,我市积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13.5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落地,激活全市消费市场需求;59.16亿元政策性资金,支撑起文化科技中心、沟盘河文化旅游设施提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乐陵影视城成为热门“打卡地”;“新青年”音乐节、群星演唱会、运河马拉松赛等活动如火如荼,带动消费热度持续升级。截至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09亿元,增速5.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我市持续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贡献力量。

进入“十四五”,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面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2023年,我市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2024年,“吨半粮”核心区130万亩地块实现创建目标,5年任务3年完成;今年,新一轮绿色“吨半粮”工程三年行动已在全市范围内启动。

深化改革补短板 发展基础全面巩固夯实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集成改革是破解深层次矛盾的有效方法。2021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系统集成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县(市、区)改革落实落地的意见》,全市集成改革工作由此进入全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我市先后承担百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开展31项集成改革任务。五年间,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等42项经验获全国推广,“县镇同权”“金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改革“关键一招”,德州持续优环境、提效能。

我市积极探索“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模式,将部门“一把手”推至改革一线,以责任倒逼创新。4年时间,全市连续推出“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191个。同时,建立健全首席政府服务官、服务民营企业闭环解决工作机制等,企业诉求2小时响应率、1个工作日答复率均为100%,10天内办结率为99%,平均办理时间5.45天,累计解决企业诉求7100余件,推动各级各部门主动服务民营企业,为企业纾困解难。

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2万户,在营企业17.6万户、增幅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全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5.34万户,继续展现旺盛的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服务保障、提速项目建设,同样是改革的重点所在。

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建立全新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通过健全完善指挥部推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项目高效推进、要素前置保障等举措,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由此按下“加速键”。

五年间,全市每年推出600个左右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帮包,疑难问题提级解决。推进优化重点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保障集成改革,对土地供应、许可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10个关键环节设定目标,流程再造,压缩开工前审批时间60天以上。同时,狠抓产业项目投产,2023年起,每年重点推进年度竣工投产项目200个左右,今年已投产项目147个。我市还建立重点项目常态化谋划储备机制,2023年以来,已有656个谋划项目落地开工。

新机制的推动使“十四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运行,特别是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投资增长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前8个月,全市投资增长仍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还要为发展破除瓶颈制约。

五年间,我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要素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人才、土地、能耗、资金等瓶颈制约。

着眼人才第一资源,我市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十四五”以来,全市先后引进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900人次。着力破解资源瓶颈,“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新能源装机948万千瓦,较“十四五”初期增长了2.3倍。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发电量,均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居全省首位。2025年以来,全市新增全社会用电量全部实现绿电供应。同时,加快构建“三通六带”现代水网,“十四五”计划完成水利投入273亿元,已完成263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补齐短板、破解瓶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十四五”时期,德州的发展基础更稳固、发展支撑更扎实。

办实事暖民心 多措并举回应民生关切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绩实效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入7月以来,为抢抓高校毕业生暑期返乡时机,市县人社部门联动开展各类夜市招聘活动31场,参会单位达1900余家次,发布岗位需求3万余个,同步提供政策宣传、创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搭建起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精准对接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完成28.06万人。

透过就业这扇窗,我们能看到过去五年德州民生工作的新变化:“十四五”以来,我市每年集中80%左右财力办好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心头事”。

——让教育更公平更普惠。全市持续扩增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23所,新增学位12.6万个,中小学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建成并招生。德州市及齐河县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县。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全省三甲排名大幅提升,并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个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2024年6月,新院区一期开诊启用,德州群众看病不再“北上南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居全省首位。

——聚焦“老有所养”。德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4个县市区入选山东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2个县入选“五床联动”试点。

——看居住环境。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45个,惠及群众8.56万户,供电、取暖、排水等设施老化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看文化。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一批国家级体育赛事,建成一批城市书房、街角公园、体育公园等多功能休闲空间。

每一个惠民成果,每一项利民举措,都生动印证着经济发展红利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如今,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