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业跟着产业走,技能围着需求转,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 优化专业兴产业
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实际场景教学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实训教师与学生探索汽车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技术
□本报记者秦超 本报通讯员张亮 张磊
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德州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进程中,作为地方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头雁,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抓手,以数字化升级为路径,以产教融合为平台,系统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专业跟着产业走,技能围着需求转。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盯产业需求和生产实际,目前开设涵盖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43个,2025届毕业生总数达5100余人,总体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超过50%的毕业生留在德州及周边地区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专业设置“随产而动”——智能光电制造专业应运而生
面对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趋势,高职院校如何确保专业设置不落后、人才培养不脱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答案是:让数据说话,让机制发力。
“学校依托各类信息服务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以及自建的专业建设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信息,构建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该机制覆盖专业准入与评估、预警与退出、建设保障与管理等多个环节,实现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课程的全流程优化。”教务处处长邵在虎表示。
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及产业发展实际,特别是紧盯德州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对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几年,学校在分析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后,新增“集成电路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等专业。专业紧密对接本地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从课程设计到实训基地建设,与恒力电机、有研半导体等企业协同推进,学生从入学起即进入“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目前超1000名学生在相关企业工作。
“在新增相关专业的同时,学校依据‘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对口就业率’等,还裁撤了8个专业,停招了2个专业。”邵在虎表示,经过这一轮“加减法”,学校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成功打造了10大专业群。同时,为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2025年还启动了“以群建院”工作,新成立智能制造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绿色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
这种快速灵活的调整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全面对接,为全市重点产业的升级与集聚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课程教材“向数而生”——校企共建课程夯实“数字底座”
专业设置不仅要“对口”,更要“前沿”。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五金”工程——金专业、金师、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系统提升专业内涵与教学质量。
在“金课程”与“金教材”建设中,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字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应智能制造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2024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069门,立项省级课程29门。
以《电机驱动与调速》课程为例,该课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融入真实产线数据与仿真案例,并配套开发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可在线上完成设备调试、产线优化等操作,实现“虚实结合、学做一体”。
“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场景高度同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智慧工厂环境。”该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张琳吝表示,这种“课岗融通”的模式,有效破解了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难题。
平台共建“因链而联”——产教联合体打造协同育人高地
职业教育的活力,源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在校内推进专业升级,更主动融入区域产教融合生态,牵头或参与成立了德州天衢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64个平台,覆盖所有专业群。
在天衢新区,学校与50余家制造业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2024年至2025年,校企双方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基于真实生产场景,引入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打造“教学—实训—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
“从课堂到车间,从学生到技工,产教融合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留得下’。”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孟繁营表示,这种“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的模式,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尤其在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方面表现突出,有效缓解了我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德州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陈祥龙表示,近年来他们录用的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多数已成为生产线的骨干力量。
从智能光电制造到工业互联网,从“金课程”开发到产教联合体建设,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职业院校只有扎根产业、动态调整、数字赋能、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泵站”。
“在德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学校将凭借敏锐的产业洞察力、坚决的专业调整力、扎实的校企合作力,逐步打造‘专业随动产业、教学融合生产、人才赋能城市’的职业教育‘德职模式’,为‘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孟繁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