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晓龙 本报通讯员 马静
7月24日,走进德州天衢新区绿色低碳半导体产业园项目现场,与数月前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的火热场景相比安静了许多,如今主体建筑拔地而起,外立面覆盖着严密的蓝色钢板安全网,在阳光映照下格外醒目。
该项目由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直属公司建能公司投资建设,属于山东省绿色低碳重点项目,投资约4.2亿元,建成后,将租赁给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新增晶圆级及系统级先进封装产线之用,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项目主体结构基本封顶,目前正进行净化装修和二次结构施工,建设进度较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建能公司项目负责人钱汉说,进度提速得益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全过程管理机制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造价等全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与管理,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工期与概算“双不超”。
“比如项目在基础回填上一般采用2:8灰土,我们在项目勘测阶段就提前介入土质检测,发现其指标符合素土直接回填夯实的要求。经过现场各方论证和深入分析,最终优化方案,改用机械回填原状素土并分层夯实,这一优化节约工程成本近70万元。”钱汉说。全过程管理机制实现了对施工步骤统筹规划、施工内容提前介入研究,天衢新区绿色低碳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实现了从设计源头到施工流程的全面优化,建安成本压降近一千万元。
如今,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已广泛应用到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负责的各个项目建设中,通过在设计方案环节组建专家团队多轮论证方案锁定最优解;在成本管控中严格审核概算,深挖差异确保预算可控;在动态管理中结合项目实际深化设计,持续挖掘优化空间;在手续审批中创新建立图审机构与设计单位“直通机制”,实现问题即时反馈与解决等方式,实现降本增效。杨庄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北源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压减成本超千万元,规划11号线市政道路、食品产业园常温库等项目缩减工期数月,成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应用下的鲜活例证。
“全程管理模式并不仅限于项目建设中,我们将项目谋划、融资管理和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让这三个环节不再是割裂的‘三段式’管理,而是形成了紧密咬合的‘齿轮组’。”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玉军表示。每个环节的决策都充分考虑到对其他环节的影响,每个阶段的实施都为下一阶段创造条件,最终汇聚成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项目谋划阶段,将融资可行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项目谋划人员与融资团队紧密配合,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就充分评估各类融资渠道的适配性,确保项目既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符合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融资管理阶段则实现了与工程建设的动态衔接,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精准测算资金需求时点,灵活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同时建立资金使用预警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在关键节点及时到位;工程建设环节,施工团队根据前期谋划确定的投资计划和融资方案,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将有限的资金优先保障关键线路工程,通过建立“资金—进度—质量”联动管控机制,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守住了建设质量。
全程管理变三个环节“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和投融资精准度。今年以来,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实施项目37个,14个项目已完工;申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专项债项目35个,已批复额度33.41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国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