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贝春集团强化“从田间到舌尖”创新实践,构建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打造鲁酒振兴的“武城样本”
古贝春集团大型窖池
□本报记者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崔建帅
前不久,在山东省白酒协会主办的“2025年山东省白酒感官质量鉴评大会”上,古贝春集团选送的52度水晶白版酒与42度百年老窖银装酒分别斩获“2025齐鲁白酒酒体设计金奖”与“2025齐鲁白酒优级产品奖”,成为本次大会浓香型白酒领域的亮点。
在古贝春集团董事长徐秀菊看来,获奖不仅是对古贝春酒体品质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坚持传统工艺与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的认可。多年来,企业强化“从田间到舌尖”的创新实践,着力构建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通过工艺创新与质量坚守,为鲁酒振兴注入新的动力。目前,古贝春集团品牌价值逾223亿元。
白酒酿造领域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原料在白酒品质塑造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从源头上保证白酒品质的稳定,2011年,古贝春启动“原粮革命”,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开启了酿酒专用粮的漫漫求索。2020年,集团引入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济粱3号”“济粱4号”等半糯型高粱品种,经试种检测,“济粱4号”以卓越的抗倒伏性、抗病虫害能力脱颖而出,且淀粉含量高达74.33%,综合出酒率为42.2%。
此后,集团逐步扩大高粱种植实验基地的规模,规范化建起5万亩优质生态原粮种植基地和古贝春运河粮仓。在粮食种植环节,他们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联动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同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从土壤改良、播种时间、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2024年12月,古贝春集团与山东种业集团携手,共建酒粮研究院和白酒原粮生产基地,以良种优选为核心,持续锻造酿酒原粮的硬核实力。如今,古贝春集团原粮产量可观、质量上乘,并成功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
酿酒,是一场对粮食精华的萃取与升华。古贝春集团总酿酒师董福新说,古贝春的酿酒工艺特点鲜明,秉持工匠精神,坚持师徒传承,并不断加强技艺培训,在品质追求上精益求精。酱香型酒酿造车间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里,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古贝春对传统工艺的坚守。采用传统手工酿造,严格“12987”工艺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季节变化和环境条件,使得酒体风味层次丰富、香气持久、口感醇厚。
集团的1310智能化酿造车间,则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两座10米多高的智能化酿酒设备,集混合、投料、装甑、蒸馏于一体。走进车间看到,巨大的装甑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将发酵好的酒醅均匀洒在蒸锅里;工人身着干净的工装,熟练地检查各类仪表,调整着阀门;车间内侧的中控室显示屏上,显示着物料使用量、窖池温度等各类数据,严格监控古贝春生产工艺的执行情况。
“数字化技术对生产全流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并留档,将产品质量稳定性推向新高度。”集团总经理张洪昌说,新设备使劳动强度降低40%、能耗下降18%,基酒优级率从85%提升至92%,批次差异率控制在0.3%以内。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古贝春对工艺创新与人才建设的长期投入。他们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引、带、培”多种模式,构建起一支涵盖国家级白酒评委、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齐鲁首席技师等过百人的专业科研团队。为夯实品质基础,古贝春还搭建了国家级CNAS认可实验室,形成覆盖原料、生产、成品全链条的严苛质控体系。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与人才储备,古贝春累计承担国家、省级项目50余项,获得专利60余项。
“买好酒,贝州走,大船开到城门口。”这首流传千年的歌谣,说的是商贾经由京杭大运河到武城(古称贝州)买酒的盛景。如今,从一粒原粮的精心孕育,到智能化酿造的精准把控,这杯流淌着千年基因的齐鲁佳酿,正以全产业链创新实践,赋予这首歌谣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