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获丰收——“老把式”的土豆高产账

巩书信试种希森系列品种马铃薯,连续3年获丰收——

“老把式”的土豆高产账

胡柏耿(右)与种植户进行收获前的数据收集

巩书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 于春芝 本报通讯员 禹红 贾鹏 苏安矗

“8488斤!”6月20日一早,乐陵市大孙乡巩家村耐盐碱马铃薯种植推广示范田里热闹起来。测量地块、现场采挖、装袋称重、扣除杂质……经过专家现场田间测产,马铃薯平均亩产4244公斤。

“这是连续第三年高产了!”听到喜讯,63岁的巩书信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巩家村村民巩书信种植马铃薯20余年,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今年他种植了12亩希森3号马铃薯作为种植推广示范田。一亩地能产多少马铃薯?他心里有本账。

“我年轻那会儿,用的都是自留种,头年挖的马铃薯,挑个大、周正的,一亩能收2000斤。后来,经省农科院专家推荐,我买来种薯,种好了一亩地能产6000斤。最近3年,我改种希森系列马铃薯,亩均产薯8000多斤。”巩书信表示,地还是那地,产量却翻了倍,关键在于种薯好。

自2022年起,巩书信先后试种了希森3号、希森6号和希森4号等品种,并由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德州马铃薯产业服务团的5位专家带着一起管理,呈现出连续高产的稳定表现。

丰收既要有良种,更离不开良法。

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胡柏耿,他的

另一个身份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推广马

铃薯种植,他综合了不同

品种马铃薯在病虫害抵抗力、品质口感、测产结果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先进的种植技术让产量再次大幅提升。去年巩书信种植的10亩马铃薯,最高亩产达4500公斤,年底一算账,净收入超过10万元。

“我这个种地‘老把式’,‘对接’上了专家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成了‘土专家’,让地里长出了‘金土豆’。”巩书信说,“良法”是种好马铃薯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如何让好品种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配套的高产管理技术。”胡柏耿说,在推广实验田里,他们集中使用“优质脱毒种薯+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种管收全程服务”集成技术,并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这几年,看着巩书信因为种植马铃薯,腰包越来越鼓,巩家村党支部书记巩卫旗也试种了5亩。不懂管理,他就找巩书信“取经”,遇到难题,有科技特派员指导,他的马铃薯亩产4000多公斤,价格卖得高,巩卫旗打算联系更多人跟着一起干,让更多村民增收。

今年,分布在乐陵市大孙、黄夹、西段等3个乡镇的300多亩的种植推广示范田,经过专家现场田间测产,平均亩产达4000多公斤,商品薯率98.6%,远超全省亩均3000公斤左右的水平。

“我们把早熟鲜食、加工专用和耐盐碱作为三大育种方向。”胡柏耿介绍,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他们还会帮助薯农对接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户种植效益,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亮点。

日头渐高,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垄垄马铃薯破土而出,巩书信和村民熟练地分拣、装袋,不一会儿,装满马铃薯的一辆辆三轮车满载而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