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作为农业大市,德州凭借其在粮食生产上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树立了标杆,也为种粮人开辟了致富新路。
挑起科技“金扁担”,走出种粮致富新路径。科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在“吨半粮”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德州的广袤田野上,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全域3D航图深度融合打造的5G网联无人机,按照北斗系统规划的精准航线飞行,一天可完成数百亩地的植保任务,相当于20个人的工作量。同时,用药量节省超20%,飞行时间较传统植保节省超10%,能耗降低超过15%,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的“四节”目标。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协同作战,让春耕春管更智能、更高效。各级部门应依托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科技创新,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理念,掌握新技术。通过推广“新神器”和“新招儿”,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种田”转变,切实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培养更多新农人,用好人才致富“聚宝盆”。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德州市积极响应人才振兴战略,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出台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对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开展精细化、菜单式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各级部门应让新农人挑起粮食安全的重担,确保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着力解决农村人才外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通过探索全链条培养模式,推动“政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新农人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各类农业主体积极参与,并给予政策支持,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脱颖而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
强化产业硬支撑,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德州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发展等工程,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升粮食产业链水平;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也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各级部门应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种粮大户为核心,打造优质种粮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模式,从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到高于市场价的收购,帮助种粮农民增收。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在“土”上谋出路、“特”上求不同、“产”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通过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加强合作,推动“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等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