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刊 | 平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重实用 强技能 深耕职教育人才

平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40年来坚守“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培育了大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获得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全国总工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等荣誉。

师生共进 以训促教强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将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为教育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校园全景

在教师成长方面,学校邀请山东省、江苏省专家入校讲学,组织教师参与省职业教育发展培训,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攀升,今年以来,45名教师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在各项大赛的比拼中,教师们也展现出过硬实力。建筑、机电、计算机专业组成功晋级教师教学能力省赛;建筑、机电等专业教师摘得教师技能大赛3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建筑组王哲、薛秀芬老师在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中获评“典型案例展示者”;在2025年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7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表现突出,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

为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学校全年开展专业技能强化培训11次,以“实训+竞赛”双轮驱动助力成长。在“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计算机专业学生谭刘念、肖庆洋获中职组三等奖,石昭阳、张珈豪获优秀奖,平原职专闪耀在国际赛事舞台。

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架桥梁

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平原职专打破校园围墙,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学校与李尔公司、喆喆电商等知名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体系开发,从实训基地建设到师资互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对接、课堂与车间联动”。学生在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既能巩固课本知识,又能积累岗位经验,这种模式为企业输送了适配人才,更让学生提前清晰就业方向,达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在校际合作方面,学校与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等建立友好关系,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牵手上海海事大学,打造优秀生源基地,拓宽升学路,构建起就业有保障、升学有通道的“成长立交桥”。

精细管理 “五育”并举塑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平原职专构建“课程+社团+实践+竞赛”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朗诵社团锤炼表达能力,体育社团彰显青春活力,诗词大赛、“单词”王竞赛等活动让学习充满乐趣。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躬身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技能训练

精细化管理是育人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手册》,从校园礼仪、课堂纪律到宿舍卫生,事无巨细明确标准,这些细致规定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在学业发展上,学校引导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业规划,根据学习进度、兴趣变化动态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改革创新 激活发展源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平原职专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激活教育发展源动力。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推行理实一体教学法,顺应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涵盖基础文化课、专业技能课、社团活动课的“三维课程”,打造特色课程品牌。教科研工作扎实开展,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评课等机制,统筹教学进度与评价标准,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是育人的灵魂。学校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思政大讲堂”,打造“流动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信息化建设为教育赋能。学校推进智慧校园云平台应用,开展信息化管理培训,建设教学数字资源库,实现师生工作学习全方位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躬耕教坛育桃李,赓续前行向未来。从课堂到车间,从校园到企业,教师们无私奉献,在职业教育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站在新的起点,平原职专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春杨 通讯员|潘玉璇 编辑|许欢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