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致力“农村学校不比城里差”
让公平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以前,每年的9月是开学的时间,现在县里幼儿园‘每月都是开学季’,孩子满2岁随时能报名,家门口的公办园环境好、老师可亲,我们上班踏实多了。”前不久,一位送孩子入园家长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安心。
这种变化来自齐河对《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的动态调整。近年来,齐河新建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6400个,全县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80%、95%,做到满2周岁幼儿入园“不设条件、随报随上”。29所幼儿园通过省级一类园评估,优质园占比超过75%,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优质且便捷的学前教育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高峰与城乡差距曾是不少家长心头的难题。齐河直面挑战,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学位近1.8万个,稳稳兜住“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
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同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齐河创新推行“核心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学前“优质园+”模式,先后组建7个义务教育集团、5个学前教育集团、10个城乡教育联盟,教师跨校走、教研同步开。表白寺镇的孩子跟县城同上一节直播课,潘店镇的实验室与城区同款。城乡校际差异系数低于国家标准要求,齐河稳稳迈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第一梯队。
另外,高中阶段,齐河一中实现“双校区”协同发展,2025年招生3801人,全县普高指标生占比达到80%。也难怪不少齐河人美滋滋地说:“在齐河,孩子不愁上学。”
均衡城乡教育赛道背后,是师资的“活水”。齐河率先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跨学段”任教改革让优质师资像自来水一样流动——今天教初三物理,明天去村小带科学,乡村娃好奇地跟着老师做“水果电池”的实验。
“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不比城里差,老师也是县里统一调配,娃在家门口上学,多好啊。”表白寺镇一位学生家长的话,成了越来越多农村家庭的共识。
改革赋能
创新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
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被看见
改革,是齐河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在这里,分数不再是衡量成长的唯一刻度:农村娃的“泥巴实验”、特教生的剪纸工艺品、幼儿园里的“积木城市”……都被郑重写进成长档案。齐河用一场“全学段、全链条”的评价革命,把“人人出彩”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现实——2024年,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科学保教引领区;高标准完成省级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齐河城乡孩子“各美其美”的差异成长路径,得到了“官方认证”。
课堂也在悄悄“变脸”。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多年领跑全市,靠的不是“题海”,而是“强课提质”行动——“探究+深度学习+课堂清零”,无效作业少了,思维火花多了。齐河一中干脆把“强科培优”做成“定制套餐”,学生多次在省级、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让县域高中一次又一次站上全市教育发展的“C位”。
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在于齐河县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先行先试与深度探索,构建起中小学城乡、校际差异化、过程性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模式,为不同禀赋的孩子搭建起适合自己的成长阶梯。
“双减”政策落实与教学质量提升同频共振。一方面通过深入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和“达标课堂”建设,聚焦课堂效率提升,减少无效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体系,打造统一管理、课程连贯、师资统筹的教育体系,保障教学成绩稳定。
更硬核的变化藏在细节里:学生们开始走出教室,钻进麦田、工坊、红色展馆,研学足迹遍布全县;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孩子们的眼里有星光也有远方;县特教中心直接开出“中职部”,残疾孩子从学前到职高15年全免费,毕业后除了能生活自理,还能利用一技之长谋生——获评“全省首批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达标学校”。
职业教育方面,县职业中专新增9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落地招生,初步实现中职——高职衔接培养。齐河学子先后荣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金牌,齐河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县”。
当思政课搬进纪念馆,当运动会、科技节轮番上演,当“全员心育·齐向未来”的品牌照亮每个孩子的笑脸,齐河完成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跨越——教育,让每一粒种子都找到自己的土壤,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被看见。
队伍塑魂
托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让优质师资滋养每一个课堂
“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每个教师节清晨,各个学校的任何一间教室都会传来这样的齐声问候。没有红毯、没有鲜花拱门,孩子们温暖的问好,就是老师们一天好心情的开始。
尊师,在齐河化作一件件看得见、暖人心的实事——
“青蓝工程”下,资深教师倾囊相授,青年教师潜心钻研,师徒携手破解教学难题;“名师领航工作室”引领发展,精准化培训、常态化研讨如甘霖般滋养成长,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成才。近年来,659名骨干教师在这片沃土上崭露头角,7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齐鲁最美教师”等称号接连花落齐河,教师队伍在“领头雁”带领下越飞越高。
乡村教师的生活更添底气:崭新的教师公寓里,床铺、书桌、空调等一应俱全,老师们结束一天授课后,不用再奔波几十公里,在学校附近有了一个安稳休憩的“家”;工资待遇稳步提升;“住有所居、业有所兴”的期盼照进现实。老师们常说:“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底气更足了。”
从生活保障到个人成长,从身体健康到精神需求,齐河把对教师的敬意,揉进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于是,有了那段被老师们转发最多的朋友圈文案:“学生那声问好,让我愿意把青春留在齐河。”
一句话,道尽教育里最动人的双向奔赴:教师是灯,灯亮则路明;教师是桥,桥稳则行远。而齐河始终怀揣着一份朴素的初心: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赞誉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教师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被善待,最终让这份坚守,化作照亮无数孩子童年与青春的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通讯员|卜庆慎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