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实施十大突破项目

原标题:我市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实施十大突破项目——以体育人 以体铸魂

乐陵市城西小学学生在课间跳绳

东风东路小学校级足球联赛

德开小学啦啦操表演

夏津县第三实验小学大课间武术操

□本报记者李艺 本报通讯员高泽宇

“加油!加油!”6月17日,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回荡在德城区明诚学校的操场上,我市首届阳光体测班级联赛正在火热进行:50米跑赛道上,学生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终点;一分钟跳绳场地上,学生们身姿矫健,跳绳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仰卧起坐场地,学生们标准完成屈膝抱头、起身躺下的连贯动作。

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今年以来德州市教育局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实施选项走班、体育设施共享以及延长课间时长等学校体育十大突破项目的生动注脚。通过系统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活动创新和赛事升级,我市正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体育育人新格局。

延长课间 运动时间翻倍保障

6月30日上午9点半,下课铃声响起,德州市实验小学的校园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篮球场上跃动着矫健身姿,跳房子图案前展开趣味比赛,游戏区传来阵阵欢笑……

这个学期以来,我市对小课间时长及体育课频次作出统一要求。以德州市实验小学为例,目前该校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同时通过压缩自习课时长、延迟5至10分钟放学等,在不影响学生午餐午休的前提下,确保每日运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为确保运动时长,还建立了体育课巡课制度,通过市级抽查、县级全覆盖检查、在官网公示中小学体育课课程和监督举报电话等方式,督促学校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为了做好15分钟课间活动和30分钟大课间安排,乐陵市城西小学引进多名体校教练,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年级特点,确定一年级跳广场舞、二年级跳绳、三年级跳皮筋、四年级跳竹竿舞、五年级和六年级踢毽子。“我们还打造了一间体能教室,放置了很多运动器械,下雨阴天学生们可以在室内进行活动。”该校校长李明介绍。

拓展空间 随时随地“运动打卡”

时间延长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乐在其中。不少学校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夏津县南关小学设计大课间“动态分段”活动,将“武术操、动感跳绳+体能”融入音乐和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短跳绳研发以“长征精神”为独特题材的红色基因体育活动。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改造“角落游戏区”,在地面新画了跳房子等图案,墙柱上贴有跳高墙纸,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运动打卡”;康博小学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老师小时候的游戏”活动……

武城县第三实验小学建校较早,且位于县城中心位置,面临场地狭小问题,市县教育部门尝试在这些中小学推行“微型活动场地”,除把空地、花园等打造成活动场地外,还在教学楼内开辟区域,让学生不下楼也能运动。

“刚开始,我还担心这么多孩子一起涌入操场会有安全隐患,看到学生分年级下楼,体育老师、班主任全程跟随,每个班也有自己的活动区域,我就放心了。”新湖南路小学学生家长刘女士对学校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赞不绝口。

AI体育 教学精准个性化

“请开始坐位体前屈测试。”6月4日,随着语音提示,陵城区第四实验小学四年级7班学生王兴晨顺利完成体测动作,3秒后,他的测试数据和成绩曲线便出现在大屏幕上。近日,陵城区教体局引入智能体质健康测试系统,学生只需扫描二维码完成身份核验,AI设备就能自动捕捉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等测试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系统。

在湖滨北路小学智能运动区,学生们正围着AI体育大屏跳绳。该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显示跳绳次数、节奏等数据,如同一位“数字体育教师”在进行专业指导。

“设备充满了科技感,体育课变得更加有趣了。”学生赵语赫说。今年,我市一部分学校引入AI体育教学系统,通过视觉识别等技术,精准捕捉学生运动轨迹,实时生成运动报告,建立数字化运动档案。

“AI设备能够自动记录分析数据,很好地提高了上课效率。”体育教师侯秀丽介绍,AI推动教学从“经验判断”迈向“数据驱动”,让体育教学更精准,也更具个性化。

选项走班 让体育课“活”起来

“小学初中时候的体育课,碰到喜欢的篮球、足球,我就特别感兴趣,但是碰到不喜欢的跑步、跳高等项目,我就觉得很无聊。现在体育课能选择喜欢的项目,上起课来特别开心。”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二学生胡文博说。

这学期,我市选取部分高中开展体育课选项走班教学,学生不受行政班级限制,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需求和体育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重新组合成篮球班、足球班、羽毛球班等多个运动专项班,按照所选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除高一第一学期统一体能必修外,每学期都开展选项报名,学生填报志愿,按志愿分班。”德州二中体育教师陈宗鑫介绍,“学期运动项目考试合格后,每学期可重新更换报名。”

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我市还建立体育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定期到学校说课、送课和听评课,市县两级教研员通过各类教研活动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常态化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构建“普及、提高、选拔”三位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赛事。鼓励学校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会、体育节、班级联赛、校际联赛等活动,让体育爱好者人人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