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素养 建设“书香德州”

原标题:我市构建全民阅读新生态——提升阅读素养 建设“书香德州”

德开小学教师带领学生阅读

市民在书店选购图书

□本报记者陈锟 本报通讯员王敏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德州,全民阅读正以创新姿态翻开新篇章:图书馆年接待量突破49万,书店客流销售双增;校园内,“学科+阅读”融合课程重构课堂;社会上,作家见面会、阅读马拉松掀起参与热潮。德州正织就一张贯通校园、家庭、社会的全民阅读网络,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校园阅读生态焕新

“读书节中,在老师的解读下我品鉴到了古诗词的美,感受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学生李思妍说。4月14日,省书香校园——德州市北园小学举办第二十三届校园读书节,以“全科阅读启心智书香筑梦向未来”为主题,各学科教师结合教材与学情,根据学科特点,课上课下有意识将阅读融入课程中,开发“学科+阅读”融合课程。同时,各年级根据本学期“快乐读书吧”的必读书目,制定年级活动主题,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特色,设定自己的活动项目,进行书写比赛,推动全学科阅读成果的转化。

今年以来,我市中小学校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通过多元化活动构建书香校园,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市教育局通过创新模式构建了“师道阅读、家道阅读、学道阅读、幼道阅读”四位一体的教育阅读体系,涌现出一批以阅读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德州市沙王小学的“师道阅读”项目,通过每周精读文章、每月研读一本书、每学期深挖一部经典名著,推动教师从“任务驱动”转向“习惯养成”。天衢新区付庄小学的“家道阅读”模式通过亲子共读、家庭阅读手册记录等形式,让家长成为孩子阅读的陪伴者。陵城区第一幼儿园发起“幼道阅读”活动,邀请家长在家中打造“1平米书房计划”,帮孩子爱上阅读。各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学生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教育体系立体支撑

近日,在已经结束的山东省第三十一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德州市多所学校表现亮眼,获特等奖2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7个。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宁津县振华小学、宁津县响泉小学等单位,获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

成绩的取得源于平时的积累。今年以来,德州市教科院联合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搭建形式多样的阅读平台,积极推动校园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4月16日,德州天衢新区全民阅读运动会在东七小学举行,全区26所小学组成24支参赛队伍参赛。阅读运动会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为阅读情景剧、阅读马拉松,个人赛为好句我来诵、好书我来评、好事我来讲。学生们化身运动员,在阅读的赛场上交流比拼。

4月19日上午,德州市“文润德州·鄃香致远”阅读成果展演暨夏津县第十届鄃城百日诵读启动仪式举行。朗诵、情景剧、脱口秀等精彩节目,以艺术的形式诠释阅读的魅力。

市教育局以“喜阅”教育读书联盟为平台,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今年,我们开展了中小学经典名著导读课展评活动,通过‘三阶赋能计划’(基础研修-名师领航-成果孵化)培养市级阅读领航员,研发名著阅读教学工具包在喜阅联盟200余所学校应用。开发‘三维经典课程’:基础层(必读经典)、拓展层(地域文化经典)、创新层(跨学科融合经典),构建K12贯通式阅读体系。”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教科院院长董志勇表示,抽查参与本次阅读活动的学生得出的数据显示,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了15%,深度理解力提高35%,91.2%的学生建立了个性化阅读档案。“世界读书日期间,联盟通过‘百校千班共读’活动发放电子书单,辐射千家万户,提升‘书香德州’品牌影响力。”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图书馆和书店是最能体现全民阅读的场所。过去的一年,德州市以两组跃动的数据勾勒出全民阅读的生动图景。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近50万人次,新华书店客流量同比攀升10%,“纸墨温度”与“书香经济”双向增长,亦是市民和阅读的双向奔赴。

“4月23日至5月5日,我们推出丰富系列活动,涵盖全场图书8.5折、新华荐品、鲁版精品图书5折起、社群秒杀等创意玩法。邀请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沙沙开展作家见面会等20余场特色活动,以书香浸润德州,为市民持续注入文化活力。”德州市新华书店门店经理王宁说。

4月20日,德州市图书馆新城馆举办的“春日漫游阅读市集”活动中,市民在摊位打卡盖章,兑换精美奖品,现场精心设置“图书漂流计划”“纸电共融书香满城”“你选书我买单”等多个活动,构建起“沉浸式阅读+数字化体验”的立体场景,吸引不同年龄层市民热情参与,让书香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