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着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

德城着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

穿越千载 历久弥新德韵美

大运河德州段保持着古运河原真古貌,有着良好生态环境

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

刘宇手绘德州窑红绿彩瓷器(本版照片记者刘振兴摄)

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效果图

□本报记者冯光华 高玉梁 本报通讯员邱杨 李子蔚

跨越千年,大运河穿城而过,以原真古貌流淌至今,通南北、联古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枚明珠。

这里是德城区,受运河滋养,因运河而兴。

建设新时代“首善之区”,德城提出持续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及我市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建设机遇,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谱写文化“两创”新篇章,助推德城高质量发展。

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个个文旅项目高效推进,一件件“德州手造”精美别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时代文明实践如火如荼……如今的德城,正努力让千年运河焕发新生机。

守护原真古貌 深入挖掘生态人文资源

保护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德州的城市发展自古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运河德州段为全国漕运大动脉,当时的德州是大运河上33个商贸重镇之一,城区处处呈现繁荣景象。千年运河为德州留下了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作为主城区,德城责无旁贷。

冬日的清晨,古运河畔的九龙湾公园环境清幽,古朴雅致的建筑点缀其间,不少市民在此晨练。

“我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近些年,运河两岸建起了公园,栽花种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今年68岁的运河街道盐店口社区居民王振华说。

九龙湾公园由原德州市一水厂改建而成。这座水厂有近百年历史,水源来自大运河,至今仍保留较完整的供水生产设施。2009年,德城区在水厂原址规划建设了开放式公园。

“公园突出原生态资源、水文化资源和明清北派建筑特色,力求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德城区城市管理局火车站广场管理中心副主任魏璐介绍。

多年来,德城区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守护好运河原真古貌。

——持续抓好生态修复。建设了占地3100亩的大运河生态林场,成为鲁冀边界的生态涵养区。西陈沟湿地及东八里湿地的完工,进一步提升了运河沿岸生态环境。

今年,德城借助“两河牵手”工程建设机遇,建设黄河大运河两河连通景观廊道,目前项目正加快推进。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前期已对德州码头、仓储建筑群等进行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先后申请资金1242万元,对运河沿线的德州老电厂机房、一水厂旧址、德州窑址、闸子滚水坝遗址等进行改造提升。

“德州仓储建筑群现存仓库6间,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我们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利用,建设了军事历史展陈馆,丰富了运河沿线的人文景观。”德城区人武部政委徐亚军说。

——发掘运河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依托漕仓遗址建成了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文化馆分为运河文化展馆、农耕文化展馆两部分,通过老北厂风貌复原沙盘、农耕器具、文物碎片等,充分展示德州厚重的运河文化。

“先有北厂街,再有德州城。”二屯镇人大副主席刘倩介绍,北厂曾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有近900年的历史,见证了大运河的航运变迁。“文化馆让老人们留住了乡愁,也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刘倩说。

推进文旅融合 精心打造文化体验廊道

明清风格的建筑群错落有致,“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牌坊高高耸立,几艘游船静静停泊在运河码头……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的运河古街,是德城区精心打造的文化街区。目前,这里已建成书画、古瓷器、古家具、古瓷板画等7个文化展厅。

我市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保护传承为基础,注重文旅融合,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其中,北厂漕仓遗址片区、东盟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园片区、小锅市运河聚落片区、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均在德城区内,目前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

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是“一廊六片”规划建设首开区,其中,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更是该片区建设的重头戏。

“运河博物馆群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包括1个主馆、6个副馆,以及见可园、望帆楼等,集展厅陈列、商业服务、观光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传承运河文化、打造文旅新高地。”德城区大运河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凤麟介绍。

位于德城区北部的苏禄王墓,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与东盟文明互鉴的重要见证。该区依托这一人文资源,推进东盟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园片区建设。其中东盟风情园已经建成,成为集商品展销、文化交流、产业合作、餐饮、休闲观光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德城在打造文化体验廊道过程中,将运河沿线的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让生态与人文相映、历史与现代交融,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生态之美、体验风土人情、品味运河文化。

围绕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德城在文旅项目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

从运河古街码头乘船,沿运河一路向南,便会看到岸边一处露营地。“这是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开放的大运河花园营地,是九龙湾文旅融合园项目的一部分。”德城区政协副主席、文旅局局长高玉林介绍,该区还适时在营地举办了首届大运河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游玩体验。

传承创新并重 叫响“德州手造”品牌

2006年,德州大运河畔出土了红绿彩瓷器,自此揭开了德州窑红绿彩的神秘面纱。

时至今日,德州窑红绿彩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在省文博会等重要平台惊艳亮相。

“德州窑红绿彩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主色以红、绿为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是大运河文化的产物。”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宇介绍,“市区两级高度重视德州窑红绿彩的文化传承。自2006年起,我们担负起红绿彩工艺恢复和传承的使命,经历了200多次试验,终于烧制出色彩均匀饱满的红绿彩。”2020年,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建成,为传承弘扬德州窑红绿彩技艺提供了载体。2022年,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其作品入选山东文化“两创”成果展,德州窑红绿彩瓷器成为外事礼品。

德州红绿彩最早被人熟知是在古玩收藏圈,而位于德城区大运河畔的德州古玩市场集群,则是收藏圈青睐的淘宝之地。

德州古玩收藏协会会长于兆军介绍,德州古玩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古玩市场,拥有5家大型古玩城、1500多家商户。

“德州古玩市场涉及古玩杂项、奇石玉器、古书字画等十多个门类、上千个品种,业内公认品种全、老货多。”于兆军说,古玩市场每周有固定交易日,每年举办大型古玩交易会近10次、地摊集市300余场,年客流量达60万余人次。

每到交易日,古玩市场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爱好者。在德州古玩城经营商铺的赵天富说:“德城古玩市场氛围浓厚,我前年把古玩店从河南搬到了这里,生意一直不错。”

“德州古玩城为全国各地的古玩收藏爱好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弘扬运河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高玉林表示。

传承弘扬蕴含在运河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城区始终不遗余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如今,梁子黑陶、建志剪纸、德州窑红绿彩、金丝彩贴这些“德州手造”重新焕发光彩,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涵养城市文明 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在德城区天衢路与迎宾大街交叉口西南角,高楼林立中有一处环境优美的口袋公园——繁露园。市民在游园时,可到醇儒书院参观董仲舒纪念馆、体验儒学文化,可去明德书屋徜徉于书海,可在聚贤堂参加非遗文化活动,于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城区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李广录介绍,公园的名字取自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繁露园的位置,就是原董子读书台的旧址,这也使得繁露园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

繁露园只是德城区打造的众多口袋公园中的一个,安澜、寒绿、拾忆、比邻……这些点缀在城市中的公园小巧别致、各具特色,融合了多种服务功能,满足了群众多元化需求。公园秉承“一园一主题”的设计思路,融入运河文化、本地历史等元素,深受市民欢迎。

德城区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将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涵养城市文明,塑造德韵品牌。这些既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上,也体现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他们将全环境立德树人建设融入到30个口袋公园、18个城市书房中,融入到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我们通过这些载体充分融合社会育人资源,开展各种主题的研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充实家庭育人第一课堂,做大做强学校育人品牌,凝聚起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强大合力。”德城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赵文彬介绍。

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德城不断深化社会文明实践,建设“文明高地”。目前,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0000余场,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10万小时;打造了“乐缝创意坊”等319个志愿服务品牌,23个志愿服务案例入选省级“四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案例;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入选省级“十百千”典型培育推广名单。

“大运河文化具有包容、厚积、创新的文化特征,我们将继续深挖特色文化内涵,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及‘两河牵手’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让这条致富河、幸福河永远造福人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德城区委书记张泽中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