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妈妈的手擀面

王英

童年的味道往往令人记忆犹新,每到炎热的夏天,午饭能吃上一碗妈妈做的手擀面,那筋道凉爽的味道,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感觉意犹未尽。

那年月还有生产队,麦子金贵,我们吃的手擀面,大多是用白面与玉米面调水做出来的。

做手擀面第一步就是和面,从生产队放工回来的妈妈先洗干净双手,然后将一个干净的白瓷盆被蹲在锅台上,盆里放入两瓢白面和一瓢玉米面,用手搅拌均匀之后。就开始往面里加水,妈妈加水总是一点一点地加,家乡有句老话“软面饺子硬面儿面”,手擀面要想筋道,和的面必须硬,也就是说,水不能加多了,一定要恰到好处。硬硬的面团成型后,妈妈开始用足力气,踮起脚尖,狠劲地揉面团。在揉的过程中,她还会将双手攥成拳头,用力捶打面团。由于面团里掺了玉米面,颜色是淡黄的。妈妈和面的过程一般会在20分钟左右,结束的时候,她早已经满脸是汗了。

面和好后,妈妈会用一块浸过水的白布罩在上面,这个过程叫“醒面”,大约需要10多分钟。接着就是擀面了,妈妈先在案板上撒薄薄的一层玉米粉,把面团用手压扁,再用擀面杖用力推压,面团慢慢成了一片面皮,然后再均匀的撒一次玉米粉粉,防止面皮粘连,再把面皮用擀面杖卷起来,随着擀面杖在面皮上滚动次数的增加,面皮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最后变成一张大大的面皮。到这个时候,面就算是擀成了。把薄薄的面皮一层层折叠起来,叠成宽度有半个刀的长度。妈妈擀的面条薄厚一致、宽窄均匀,一刀一根面,长长的。

手擀面煮好后,经过井水过凉,配上花椒油和从园中摘的黄瓜、豆角,即可使用。院子里的枣树下,一张四方小地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口吃着面条,其乐融融的景象,现在想来真的无比温馨。

由于妈妈做的手擀面好吃,经常有人来讨教秘诀。母亲总是笑着说:“哪有啥秘诀呀,手擀面好吃需要的就是时间、耐心和技术。只要肯下功夫,做出的面就一定好吃。”

现在想起妈妈的这句话,感觉颇有哲理,不是吗?面不和水相遇是成不了面团的,面和好了仍成不了面条,要用擀面杖来擀。擀的过程需要人参与,更需要人付出时间、耐心和技术,这对于粮食来说,无疑是生命的一种升华过程,而对于像母亲那一辈妇女来说,这无疑就是她们辛苦操劳、无怨无悔人生的一个缩影。

人生如面,我感觉妈妈的性格就像她做出的手擀面一样,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韧劲。老人家一生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心地善良,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并且养育我们众多的儿女,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像老黄牛一样艰难负重,默默前行,令我们后辈敬佩。

妈妈做的手擀面很简单,远没有现在饭店里的手擀面配料讲究,工艺复杂。之所以令我难以忘怀,大概是那一碗手擀面里包含太多的母爱和亲情的缘故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