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 | 德州累计核发(变更)排污许可证134家,组织9000余家企业完成登记

6月11日,德州市举行“重点工作攻坚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发布我市“推进要素配置改革攻坚”相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春明围绕该局承担的要素配置领域改革攻坚事项介绍有关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工作,对市、县两级事项清单进行了逐一归纳梳理和规范,制定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进一步细化量化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实现了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认真梳理部门依申请事项,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签订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事项授权委托书,排污许可证核发等24项依申请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业务科室提供行政许可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组织各相关科室对委托事项进行认真梳理,制定委托事项容缺受理材料清单,进一步提高涉企事项容缺受理程度,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全面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排污许可制度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是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今年9月底前完成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是国家要求的硬任务,当前正处于全力攻坚阶段。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摸清底数、排查无证、分类处置、清理整顿”四个步骤,发布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公告。结合疫情防控特殊情况,采取网络培训、线上交流等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对排污许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线答疑解决系统操作疑难问题,指导推动全市75个行业开展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核发(变更)排污许可证134家,组织9000余家企业完成登记,已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目前正在全力攻坚,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健全完善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配合市生态委办公室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进一步明确各类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市生态环境局对《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进一步修订完善,目前已完成起草工作。省委编办、省生态环境厅计划于7月底前出台省直有关部门及中央驻鲁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待省里文件出台后,市生态环境局将对照省里文件进一步补充完善。为推进环境治理责任落实落地,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健全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考核体系,编制《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进一步增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压实市直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县市区属地管理责任,推进高质量发展。目前该文件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通过,待印发实施。

下一步,生态环境局将:

(一)扎实推进“要素跟着项目走”和“亩产效益”改革

总量指标是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亩产效益”改革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全面做好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确认工作,努力破解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不足难题。

一是深挖总量替代指标来源。结合“四上四压”等压减腾退项目以及“水十条”“气十条”等治污工程的推进落实,精准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量,将腾出的污染物总量指标用于新建项目建设,对单位资源要素产出高的企业优先供给。

二是建立总量替代指标储备库。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替代指标实施动态储备管理,以前三季度确认总量指标的20%为基准储备可替代指标资源,由市级统筹管理,用于支持总量指标需求较大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实行污染物削减量预支。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建设项目所需污染物总量指标,可从拟替代关停的现有企业、设施或者治理项目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污染物减排方案应当于新项目投产前全部完成。

四是鼓励企业实施污染物减排措施。采取减排措施并发挥减排效益的单位,形成的可替代总量指标可优先用于本单位新建项目,鼓励企业采取措施减少排放,为本区域发展拓展污染物排放总量空间。

五是加强总量指标管理。建立总量指标管理台账审查机制,每季度对各县(市、区)总量指标管理台账进行审查,重点审核指标来源真实性、指标核算准确性、替代使用规范性以及统筹指标储备情况,以总量替代指标规范管理高效支持项目建设。

(二)持续深化“一次办好”事项改革

一是推进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对污染较轻的、不造成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豁免环评备案。

二是推动山东省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对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贯彻落实市政府政务服务“一链办理”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助力全市政务服务优化和营商环境改善。

四是配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德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要求,在“一张蓝图”基础上,形成牵头部门策划、配合部门协调,共同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的新局面,持续推进并联共审批工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马乐
编辑|苗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