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特“ 困”户好梦常相伴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南 通讯员高宇

日前,2019“今日头条”算数健康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失眠”首次上榜“十大最受关注疾病”,且“90后”成为购买助眠类产品的主力军。同时,18岁至23岁的“95后”对健康兴趣度上升最明显,达46.9%,高于50岁以上人群的44.5%。

年轻人失眠为何来得这么早?怎样才能睡个好觉?助眠产品是否有效?9日,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秀华接受采访时表示,助眠产品要谨慎使用,出现失眠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有效治疗达到效果。

学习压力大,高二学生失眠

正读高二的小华(化名)不久前到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失眠症的治疗。

记者了解到,小华平时晚睡早起,学习压力比较大,在看病前的两周里,晚上到了凌晨依然无法入眠,每天晚上只能睡4、5个小时。因为缺少睡眠,导致白天没有精神,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经过诊断,大夫为其制订了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帮助小华缓解失眠症状。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存在失眠的困扰。“他们有的是因为压力大,有的是因为家庭因素,原因比较多样,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失眠症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症,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秀华介绍。

众多助眠产品,建议谨慎使用

在2019“今日头条”算数健康大会公布的数据中,“90后”成为助眠产品购买的主力军。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从几十元的耳塞到几千元的助眠仪,助眠产品琳琅满目,有的产品在广告语中表示,只要使用该产品一定会治好失眠症。

但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助眠产品,李秀华表示,助眠产品在没有经过医生的评估下,最好不要使用,如果使用不当,还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疾病。李秀华解释,每个人失眠症的原因不一样,症状不一样,包括病程也不一样,治疗要因人而异,但是助眠产品都是千篇一律,对于一些人的病症可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尝试。

入睡困难超过三十分钟即为失眠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是形成本症的致病心理因素。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病等。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的所谓原发性失眠症,其症状特点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多梦,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社会功能。“如果入睡困难,超过三十分钟上,或者出现睡眠连续性差,每周发生三次以上就可以判断患有失眠症。”李秀华说。

失眠分为暂时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暂时性失眠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暂时的失眠,失眠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周,病因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多种因素,例如情感上的挫折、压抑、不安和焦虑,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事件等致使很难在夜晚入睡。另外,睡眠环境太冷、太热、太吵、太亮,睡眠环境不舒适或对睡眠环境的不熟悉,都能引起难以入睡。通常这类失眠经过2至3周能够调整恢复到正常睡眠。慢性失眠是症状至少持续3周以上,部分慢性失眠患者由暂时性失眠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由于躯体化焦虑状态所致,如忧虑、不安、过度警惕、反复思量等。同时,患者越想睡眠越难以入睡,越发变得对失眠过分关心和忧虑,这样失眠又反过来加重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出现失眠别急自我调整很重要

李秀华表示,出现失眠症状时,不用着急和惊慌。“首先患者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可以通过运动、按时睡觉,规律饮食,睡前不暴饮暴食,不过度运动和娱乐等方式,看失眠症状是否有所缓解。”李秀华说。

他还表示,应该重视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到医院求治,做到早期诊断失眠,查找失眠的原因。如果是躯体因素造成的失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而对非身体疾患造成的失眠,主要应寻求失眠原因,祛除病因等方法缓解失眠症状。

李秀华提醒,出现失眠症的时候,千万不要大意,而是应该正确面对积极治疗,“如果失眠时间较长,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