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郑家口

张明福

故城县郑口镇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畔,东与山东省德州市相邻,南与武城县接壤,面积120.7平 方 公 里 ,2017年 常住 人 口112296人。这里明代曾是德州卫右所的军屯之地,清代中期便成为一个仅次于故城县城的大集镇。因濒临京杭大运河,素得漕渔之利,物阜民丰,时有“小天津卫”之称。1945年6月,故城县城由故城镇迁至郑口镇。

1名称源自古代渡口

“郑口”之名源自运河古渡。古时河上无桥,两岸百姓往来皆靠渡船摆渡,于是沿河一些村庄便有人做起了摆渡生意。明代时此处有一郑姓人的渡船最大,不仅能渡人还能摆渡车马,因而名声大振,乡民称他的渡口为郑家渡口。又因渡口往来人多逐渐形成大集市,所以附近人们便到此进行物资贸易,也习惯称去“郑家渡口”云云。再后来,人们嫌拗口,将“渡”字删掉,就叫成了郑家口。近年,又不知从何时开始将郑家口进一步删繁就简,干脆直呼“郑口”了。

1958年成立衡水专区故城县郑口公社,1983年改镇。1996年合并杏基、赵行两乡,镇域面积达105.7平方千米。现辖81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人口9.9万人。

2清中期有“小天津卫”之称

郑口镇是一个明初由码头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后发展成店铺鳞次栉比的三街五巷,清代中期已成为一个仅次于县城的大集镇。这个镇街由东往西整齐地排列着三道街,朝廷官衙、商业店铺以及各种作坊都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经过明确分工的街道两旁。

一道街,也叫大街,解放后政府机关和公、检、法、司等“官衙”均建在了这片遗址之上。

二道街多为商业店铺,它像一条长龙,北端一座石牌坊似龙头,南端如龙尾,弯弯曲曲一直潜入运河码头。沿街两侧酒肆、茶馆、饭店、旅馆、药铺、杂货铺、油盐店栉比鳞次,人来车往,十分繁华。入夜,店铺灯火通明,手提货篮和食盒的小贩沿街叫卖,满街的香气在暮烟中散发,整个小城都被包裹在浓郁的芬芳之中。二道街应是该郑家口的主街,是由运河码头最先和自然形成的。

三道街应是手工作坊和金融邮政所在地,麻绳铺、铁匠炉、染布坊、烟丝厂,还有银行、邮政局都在这条街上。逢到集日,四井八乡的民众推着车、挑着担、牵着牛羊一大早赶来,卖粮的、卖布的、卖水果蔬菜的……地摊上货物琳琅满目,农村所需要的杈耙扫帚、笔墨纸张、吃喝穿戴、针头线脑,应有尽有。本来就弯弯扭扭窄憋的使人透不过气来的街面变得更加拥挤,人们摩肩接踵,喧呼震天,一直赶到日头偏西才渐渐离去。

在众多客商中尤以山西商人的实力最为雄厚。他们曾在郑家口一道街北头集资修建了一所气势恢宏的“山西会馆”,作为同乡聚会、娱乐、交流经济情报信息的场所。山西会馆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势恢弘,人们习惯称为“北会馆”。会馆内关帝殿、大戏楼飞檐斗拱,青砖灰瓦,景象殊异,可惜日伪时期毁于战火。山西会馆的匾额由雍正山西籍进士、大书法家祁嶲藻题写。

山西商人的入住经营和迅速暴富,使得当地商人心理上有所失衡。为抗衡外地商贾争抢业务,当地商人便在镇南头临近河堤处也建造了自己的会馆,俗称“南会馆”,建筑规模略小于山西会馆。

清咸丰同治间,捻军倡乱土匪猖獗,郑家口富商集团为保住既得财富而演绎了共同对抗劫匪的佳话。商人代表约集诸商以三十家为首事,筹办经费,募勇丁二百名,渐增至四百名,修筑围墙一千八百馀丈,上有女墙,高厚皆二丈五尺。建立四门,又筑炮台六座,昼夜防守,所以郑口镇始终未遭蹂躏。练勇亦屡随富商剿贼出力,前后花费银两共达数万。

3明清运河军事重地

故城县有一些以营、寨、屯命名的村庄,它们均系由明初军屯演变而来。在离郑口镇不远的黑龙港河畔,有一个叫千户庄的村子,与千户庄一河之隔的是潘屯、申家屯、张家屯、东宇屯、西宇屯、崔屯六个村庄,这“六屯一庄”都是明代推行卫所制度的产物,说明此地为明初德州卫右所的主要屯驻地。

光绪《故城县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境内设北直隶河间府景州故城县 ,后缘边置德州卫后所和德州卫右所。清雍正元年(1723),郑家口驻防满蒙营兵。乾隆元年(1736),故城运河裁浅夫,设河兵十八名,驻郑口。十二年(1747),故城县设巡检司驻郑口。

康 熙 三 十 二 年(1693),总河靳辅题请设县丞,因本县运河夹错山东运河内,奉文归并山东省的河道厅管辖,县丞亦听山东省河道厅考察。此体制运行33年后的雍正四年(1726),奉文故城县丞仍归直隶管理任命。

道光元年(1821),郑口镇设游击营。“道光十二年(1832),汰巡检移县丞驻郑镇”。“县丞自前明正德元年(1506)裁汰,后不可者”。

对于移县丞驻郑镇的原因竟是因为缺分太瘠,即该职位油水太少,听起来颇有些滑稽可笑。县志这样写道:“蒋珊,字道侯,江苏阳湖人,道光年任县丞。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官。时丞署在城外河干,久圮。因与绅户邓雨香有旧,生寄居,殁寄葬,殡殓及送眷属皆邓雨香与同官分任焉。嗣以缺分太瘠,遂裁巡检归并县丞,驻郑口镇。”

光绪《故城县志》同时记载:“游击署在郑镇东,久圮,今游击周荣兴移置镇内大街。把总署在郑镇大街南。”

4霸气十足的挑水组坝

在故城县郑口镇原运河大桥西转弯处,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口挑水坝,俗称龙尾埽。郑口镇这段河道地处大运河转弯处,“ 水深流急,多次漫堤决口。从明代开始就进行治理,最早是使用柳树护堤。一般十棵柳树为一捆,倒挂堤内以防河水冲刷堤根。因柳树倒挂堤内转弯处很是壮观,颇像龙尾,故被称为‘龙尾埽’”。光绪《故城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郑口至徐庄修龙尾埽一百九十五丈。现存郑口挑水坝共有六处,都是在明、清险工基础上重修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由三、四区(按行政区规划现当属三朗、郑口、房庄等乡镇)村民筹款3000元在徐庄险工砌砖坝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维修。遭遇1953年、1956年、1963年、1998年四次洪水侵袭,挑水坝安然无恙,确保了故城县城的安全度汛。

这六个挑水坝位于郑口镇郑口运河大桥西侧,全长约910米。呈倒“U”型分布在河堤内侧,从运河上游至下游分别为其编号为一至六号。一号与二号挑水坝的平面为长方形坐于堤坡上,迎水面两侧为圆角,后尾插入堤中。其中二号挑水坝雕有“民国三十六年桃月建筑”字样,清晰可辨;三号挑水坝的平面为菱形,迎水面为尖形,后尾插入堤中。坝体迎水面上留有当年监测运河水位的高度标示;四号挑水坝平面呈梯形,迎水面两侧为圆角,后尾坐入堤中;五号挑水坝平面为长方形,迎水面为弧形,两侧为钝角,挑水坝后尾坐入堤中;六号挑水坝的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和两侧面相交处为圆弧形,挑水坝后尾坐入堤坝中。上方为郑口大桥,大桥的两个桥墩正立在挑水坝后尾处。2011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八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南埠商舻诗赞多

“南埠商舻”是故城八景之一,诗赞所折射出的是郑口镇的商业繁荣。光绪《故城县志》载:“郑家口镇滨临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前志八景南埠商舻即指。此镇有营有汛,为大都会。”光绪《武城县乡土志略》载:“郑口镇与直隶故城县交界,南通汴省,北达天津,为直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商贾云集,行旅络绎。地方亦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光绪《武城县志》也说:“位于城(武城旧治)东北五十里水程郑口,因地处河湾,南北官舫,粮船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扬帆景流。若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

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过郑口,作《郑家口夜泊次俞宜黄韵因怀昔年计皆诸公》:“飞沙竟日少光辉,浪急风高月色微。为忆含桃催物候,尚淹行李未春归。吴歌独自弹长铗,楚制堪怜著短衣。来往常经郑家口,当时同伴共来希。”

清中期邑宰蔡维义《南埠商舻》:“万里车书一版图,燕南粤北此通衢。楼台映水烟初合,舸舰迷津浪欲无。鳷鹊雨晴香馎饦,鲤鱼风暖荫菰蒲。怀来最是升平事,满载杨帆乐转输。”县丞秦永清《南埠商舻》:“瓠子桃花绝泛洪,舳舻云拥日方中。恤商自得熙熙意,趋市应馀皞皞风。浪起悬帆朝汛白,灯连接榜夜光红。无忘郭外来宾旅,千里长河一邑通。”

武城诗人米璋(现建国镇于古屯人)有诗:“盈盈春涨满,习习好风生。估客摊钱戏,皇华衣绣行。鹥凫分上下,帆席任纵横。落影遮堤柳,排空喷海鲸。坐看新月涌,来趁早潮平。欲借扶摇势,蓬莱计几程”。

邑人贾如玺《南埠商舻》说:“何事人烟聚此都,飞帆啣尾集商舻。构成贸易通功市,写出升平辐凑图。稳泛三更樯带月,安眠一枕岸啼鸟。闲来不阻登临兴,句满奚囊酒满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