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四位一体构建慢病防控网

定期进行控烟巡讲

德城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推进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四位一体构建慢病防控网

□本报记者 滕璐 见习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安德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导致慢病的原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高油、缺少锻炼等。

近日,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合理膳食行动,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这无疑对慢病防控是绝佳的好消息。

防控慢病,不可慢慢行。德城区早在2014年获评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全区慢病指标变化情况如何?慢病防控工作做的怎样?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联合防控

慢病工作靠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是做不到的,要从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变成日常工作,才有大的变化。德城区在所有医疗机构建立慢病监测网,开展对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登记和报告,用来指导全区慢病防控工作,构建政府、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患者四位一体的慢病防控模式。

德城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成立了区长任组长,包括卫生、教育、发改、财政等3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慢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适时调度全区慢病综合防控工作。

区疾控中心联合各社区,积极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病的工作模式,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管理。 58岁的李洪峰在2018年的一次入户筛查中,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在一次社区组织的健康大讲堂上,我对高血压防治有了了解,并在随后的入户筛查中被早期发现。 ”李洪峰说,自此得到了规范诊疗。

近年来,针对“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德城区各基层医疗单位,深入社区、学校等场所,举办讲座、进行义诊、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受益人数达10万余人次。

攻克“三减”

在全区因慢病死亡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排在了首位,而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以“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为契机,一场以“三减”为主题的专项行动开展起来。“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行动。

2012年,《德州市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一系列“三减”活动拉开帷幕:引导居民使用定量盐(糖)勺、盐(糖)罐、控油壶等工具,控制盐、油、糖使用量,截至目前德城区共发送10万套工具;食品行业做了食品中盐含量分级标识标准,同时德州扒鸡集团、永盛斋扒鸡公司推出减盐产品;开展健康食堂、健康餐厅从业人员低盐、低油、低糖膳食干预知识与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三减”最好的方式还是“从娃娃抓起”。德城区在全区中小学组织开展“手拉手我劝家人少吃盐”的主题教育活动;各学校将“三减”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计划,每学期开展“上一节健康教育课,贴一套宣传海报,看一次科普宣传片”为内容的“三个一”活动。

全民行动

苏女士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参加万步有约健步行活动了,每天走走锻炼身体,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真是挺受益的,以前血糖高,现在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苏女士说。家人和朋友在她的带动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自2016年以来,德城区已连续4年举办万步有约健步行活动,参与人员达到1500余人,带动了全区居民科学健走活动。

新湖公园、植物园健康主题公园;锦绣川风景区、植物园健康步道;湖滨北大道、青年东路健康教育一条街……现如今,这样的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小屋、健康教育一条街比比皆是。“每天晚上出来遛弯,走进景色秀丽的新湖公园,都有心旷神怡的感受。”家住新湖家园小区市民王健全,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工作日,德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工间操、工前操等活动,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

成绩斐然

据德城区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居民重点慢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由2012年的49.32%升高到68.92%;参与锻炼的居民也由2012年的19.76%上升至70.31%;健康人群平均食盐摄入量为 7.56克,较 2012年的12.05克下降了37.26%;吸烟率也由2011 年的31.64%下降到22.01%……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彰显的是全区慢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可喜变化。

成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今,德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远远高于我省平均覆盖率,并且在社区、公共场所建立100余个健康自助检测点,服务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监测五项。丰华小区的牛庆华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自助检测的受益者。“通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筛查和早期诊断,让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标了如指掌。我还加入了‘健康之家’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形成规律性的健康管理模式。”牛庆华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