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日记见证三十年乡村变迁

牟书会 程君芳

杨春岭,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人,1973年生。

从1986年国庆节14岁时起至今,他天天笔耕不辍,30多年持之以恒,写日记超过100本,10000多篇。

他的日记,用自己每天的亲历、亲见、亲闻、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记录农村、农民、农业的运行轨迹,像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变迁。

衣食住行的巨变

打开杨春岭的日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传统到开放的时代变迁,从一个个平凡的日常小事中,呈现在读者面前。“民以食为天。”说到吃,1986年,他在日记中写到,自己在尹屯中学读初一,自带干粮咸菜吃。有时馒头酸了,长了毛,都舍不得扔掉,5分钱一份的菠菜汤都舍不得买。夏天,同学们用小绳系上网兜,放上自己的饭碗,在井边挤着打凉水喝。他在最近的日记中写到,儿子在城里读书时,每逢放假或星期天回家,妻子就做好吃的,认为儿子受罪了。他说,学校食堂饭菜挺好的,总比他们那时强百倍。

说到行,杨春岭在日记中写到,自己读初中时上学赶上下雨,道路泥泞,自行车骑一会儿就得停下来,用小棍把圈上的泥弄下来,否则寸步难行。后来村村修了柏油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工作后,他骑了五年自行车,五年摩托,现在很多人买了汽车,只需20分钟就到城里了。

他在日记中说,1986年他和爸爸一起和泥脱坯,用一块块汗水浸透的土坯,盖了偏房,后来又换成了砖瓦房,让牛住了进去,正房又进行了像楼房那样的装修;近几年,村里进城买房的多了,他自己也正考虑给儿子在哪里买房呢。

日记中写到,30年前,杨春岭十几岁,弟弟总拾他穿小的衣服,妹妹拾姐姐的,他还拾小舅的衣服穿,快过年了,母亲才给换件新衣服穿。现在可好了,儿子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买名牌,穿名牌,网上购物打折便宜,300元一双的鞋,说买就买,不含乎。

劳作休养的变革

万篇日记,有苦有甜,有泪水有欢歌,有家庭幸福生活的音符,更有历史变革的烙印,字里行间充满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

杨春岭写到,兴修水利挖大河,父辈们干了几十年。肩挑人抬,推大车,一干就是几十天,真把青壮劳力社员累怵了。1991年秋后,去恩城十里铺挖河,他还亲自尝到了挖大河的滋味。后来机械化施工,不再单靠人工兴修水利,不但不再受累,还能打工干点事,不用记挂着每年挖大河了。

农业机械化的变革,在杨春岭的日记里也记录详尽:他十几岁时,放了麦假,要用镰刀帮父母割麦子,手、胳膊、腰,又酸又痛,用牲口套小拉车拉麦子……半个月的麦假如果赶上雨,到开学也忙不完。后来,有了收割机,不再人工割麦;再后来,有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上午拉麦粒,下午播种玉米,一天的时间,收种全完成。

他在日记中写到,小时候最盼望村里和邻村来电影,拿块凉干粮去看电影。1988年,他家买了12英寸电视机,1995年买了大彩电,几年后又买了家庭影院,不长时间买了电脑。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还要追求精神享受,村里的大爷大妈也跳起了广场舞。

1997年,杨春岭父亲生病住院,花了5000元钱,还是跟亲戚借的,两年才还清。2007年,父亲又住院,花9000元,报销3000多元。2011年,父亲再次住院,共花不足万元,却报销了6000多元。他的母亲曾是乡村医生,风风雨雨一干就是24年,前段时间拿着几千元钱告诉他,乡村医生发工资了,共补发了近6000元,加上农民养老金,共领了7000多元……

笔下的历史仍在延伸

杨春岭写日记,不为名,不为利,干活再累,时间再紧,也一天都不间断。他把每天的日子,生活变化,都记录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社会前进的脉搏、历史长河的记忆。从他的日记中,可以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30年笔耕不辍,用居家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笑语欢歌,朴实流畅的笔韵墨香,记录并见证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变化。他的日记,曾作为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档案资料,参加省展,新华社、人民网等十余家媒体予以报道。对此,杨春岭表示,自己仍将一如即往地写下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