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渐成新风尚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王志冕)漫步林间小路,花香鸟鸣、清风拂面,投入自然的怀抱,感受着温暖与静谧……5月1日,在夏津生态旅游区的槐林景区,人与自然和谐之风一时无两。据统计,当日,夏津生态旅游区便迎来了游客小高峰,游客数量达4万余人。

游客数量多,能否文明出游是对景区、对游客的一次考验。“近年来,文明旅游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游客文明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不文明行为已经鲜有发生。 ”夏津生态旅游区负责人张宁说。

家住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堤口新居的李风霞非常喜欢旅游,“五一”小长假,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选择到夏津生态旅游区游玩。自从有了孩子,每次出游准备几个塑料袋成了她的习惯。“‘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如果一时找不到垃圾桶,就把垃圾装到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既方便又卫生,更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李风霞说。

于细微处见文明。在齐河泉城欧乐堡欢乐世界,游客王鑫表示,这次出游,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一位游客在扔垃圾时看到垃圾桶旁掉落了两个矿泉水瓶,很自然地把水瓶捡起、扔到垃圾箱里。“这充分表明大家的文明素质在逐步提高。 ”王鑫说,以前不排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已明显减少,大家都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变化令人欣喜。

旅游是放松心情,更是传播文明。我市大力营造文明旅游浓厚氛围,把文明旅游培训作为对各旅行社、导游、领队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将文明旅游要求纳入单位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各项评先树优、先进单位推荐的审查要素,在制度层面加以强化。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加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和警示,适当曝光有悖公德、有伤风俗等不文明旅游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旅游环境。

当然,这个假期,旅游中不文明行为并未绝迹。但文明不是一日之功,随着文明旅游的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文明旅游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