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涛:懂民情接地气的人民调解员

老支书“退而不休”成“人民调解员”

走进龙门街道办事处军仓社区,谈起“老杨说事”,社区群众无人不知,热情高涨:“老杨可是我们整个社区的‘和事佬’呀,‘老杨说事’成立迄今还不到6个月,谁家有个纠纷、有个矛盾,都是先找他给调解。”

“老杨说事”的老杨,名叫杨孟涛,是军仓社区的一名人民调解员,今年已经70岁了。“人民信任我,政府需要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作为诉讼外的一种调解形式,人民调解工作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减少矛盾、化解纠纷,还能成为基层政府的助手。2018年9月,平原县司法局探索通过人民调解真正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在龙门办事处军仓社区创建了我县首个“人民调解办公室”。

然而,办公室好建,人民信赖的调解员难找。军仓社区又是一个拆迁小区,住着原来11个自然村的6000余口人。怎么办?司法局和龙门办事处同时想到了杨孟涛。

“人民调解员,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人民、能融入人民,能为人民办实事儿。杨孟涛,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军仓社区军屯村,他当了20年的党支部书记,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处理群众矛盾纠纷,有公信、有手段、有能力,附近村里的人也都认识他。”司法局党组成员、龙门司法所所长梁清明说。

然而,一个月前,年逾古稀的他刚刚从村党支部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是打算好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能接受吗?

当龙门办事处和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请他出山创建“老杨说事”办公室,担任办事处的第一个“人民调解员”,杨孟涛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这份差事。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当然义不容辞。能再有机会为老百姓做事儿,我乐意。”

“老杨说事”说到“百姓心坎里”

3月18日一大早,推开“老杨说事”办公室的门,杨孟涛正在埋头整理前一天的调解工作日志,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群众来了有登记,案结事了有记录”,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时我就想这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让双方都满意。”一谈起调解工作,长期扎根基层的杨孟涛总有着说不完的话。

“平息村里的‘战火’是个技术活,打官腔不行,低声下气也不行,就得说到群众心坎里。”当上人民调解员仅半年时间,经他调解的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夫妻争端,足以让杨孟涛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调解经验。“倒一杯热水,说一句暖心话,听一通抱怨,找一个症结,解一个疙瘩。”每当有群众来找他 “说理”,这“五个一”的“调解绝活”总能让调解工作事半功倍。

“人民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人,人民调解就是要说群众话、拉群众理儿,只要咱拿群众当自家人,群众也不拿咱当外人,这调解就成功了一半儿啦......”常年在基层工作的杨孟涛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言谈话语中透着一股子豪爽、敞亮的劲头儿。

一天,村里一位农民刘某气鼓鼓找到杨孟涛,杨孟涛一看对方火气不小,赶紧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说知心话安慰他的情绪,并耐心地听他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他寻找解决办法。原来刘某的闺女已出嫁,户口没有迁出,村里要按村规民约收回承包地,他认为村干部欺负他,声称要去上访。刘某说了一整个上午,最后还委屈地哭了。了解到事情的来胧去脉,老杨让他回家,第二天上午再来。

杨孟涛说,当事人情绪已经得到释放,让其回家冷静一下,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当天下午,杨孟涛就特地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找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并耐心解释,村规民约违反了法律规定的部分是无效的,村民的要求是合理的,村干部不能知法违法。最后,村支书同意按法律规定不再收回刘某闺女的土地。

第二天,得知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刘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在杨孟涛的见证下,与村支书解除误会,握手言和。

跑断腿磨破嘴,矛盾不出社区

就是这样,作为一名农村成长起来的调解员,杨孟涛不仅要求自己懂民情、接地气,还要懂政策、知法律。用他的话说,就是“法、理、情,一样都不能少。”也正是有了杨孟涛的敬业,“老杨说事”办公室一经成立,“有事找老杨”很快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不仅是自己村、自己社区,其他社区的群众也纷纷来到“老杨说事”。

社区广场是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随着天气渐暖,跳广场舞的越来越多,接连几天,总有人来找杨孟涛,反映广场舞音响过大扰民。杨孟涛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分别找到三支领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与他们协商制定了活动时间、音量大小,杨孟涛亲自监督执行,群众娱乐、休息都得到了保障,大家都很满意。

军仓小区是个拆迁小区,水库占地补偿纠纷时常引发干群矛盾,比起找政府、跑信访,群众更愿意找杨孟涛这个“人民调解员”。杨孟涛只要接下的事,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得罪人,秉一颗公心,成为政府和群众的“调和剂”,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己人”。

“人民调解无小事,农村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邻里不和、赡养老人等,看似很简单,但处理不当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我的目标就是让矛盾纠纷不出社区。”杨孟涛说。如今,年逾七旬的杨孟涛一心扑到工作室里,每个月都能接待20余户群众,处理7、8起纠纷。

目前,“老杨说事”已经成为枫桥经验在平原县落地生根的缩影,平原县已在每个乡镇都打造了一个品牌调解工作室,今年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发现和培养更多的“老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通过人民调解真正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记者  解桂颖  通讯员  陈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