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恩:带领干部群众共同治理村庄

个人投资为村里建起增收大棚

在齐河县谭策屯村村北,有一片1.1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说起这些大棚,村里人都非常佩服枝支部书记刘兴恩,因为建大棚所需的 130万元资金全部由他自己承担,而且,他承诺:发展大棚,赚了钱是大伙的,亏了算自己的。

为了给村里增加一份收入,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刘兴恩与村班子一起商量,借着县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把村北一片林地和部分闲散地整理出来,发展市场稳定、风险小的蔬菜大棚。

路子确定了,钱从哪里来。刘兴恩测算了一下,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共需要130万元。考虑到建设最高标准的大棚投入不菲 ,刘兴恩决定,所有费用由自己垫付。

2007年,一直从事建筑工程的刘兴恩,通过两推一选成为谭策屯村支部书记。说起这笔资金,刘兴恩略带得意,因为他成功瞒过了妻子,把这笔钱拿到手。当时,他愁着怎么样给妻子说,争取同意,正好客户的一笔130万元的工程款要汇到公司账户上,刘兴恩灵机一动,给财务人员说,先把钱转移出来,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务必要保密,不能让妻子知道。

在大棚建设和经营上,刘兴恩发挥了自己工程管理的特长,精准计算收入及各项费用,他预计,每亩地年收入可以达到9万元,每个村民至少增收140元。他还明确,大棚的管理中所需人力,都要优先从本村选择,而且每天的工钱比市场价高,最大程度地增加村民收入。

搭建平台让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

2007年,刘兴恩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但他面临的情况是老支书因为患病多年,村里工作推不动,村干部都已经年龄偏大,都在看着这位新支书怎样扭转局面。

越难的事越要办成。倔强的刘兴恩首先考虑的是村里最难啃的硬骨头——拆除村民多占的老宅基。但他明白,仅靠自己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做到,于是他擅长工程管理的优势又显示出来,决定发挥村里老党员的力量。

60多岁的老党员张金安做了多年小组长,在村里颇有威信,在他家周围就有三户邻居多占了宅基地。刘兴恩一连到他家跑了五六趟,经过多次聊天谈心,把这位老党员一直想为村里做些事的责任心激发出来。几天时间,张鑫安就劝说邻居成功把宅基地让出来,并拆除旧屋。用同样的方式,刘兴恩带着几名老党员、老干部顺利把全村13处旧院、70多间旧房拆除完成,83亩宅基地收到集体手中。

这件事让他更深刻地感觉到,村干部、党员需要一个干事的平台,他们对荣誉感的追求远超过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从那以后,他每件事都带头做榜样,想方设法给村干部搭平台,共同推进全村工作。

党员干部参与带来的是村民的积极参与,现在,在谭策屯村,村民主动打扫自家门前道路,村内不见一点垃圾;建设美丽乡村,修建村内主路时,每家都义务劳动,甚至是83岁的老人李长生主动出义务工,直到道路全部修完;村内定期大扫除,每次参与的人数都超过200人……

改旧习树立良好村风

2008年,村内有两兄弟都不愿意赡养老母亲,老太太见人就诉苦。“不孝敬老人是最不能容忍的事,必须把这件事处理好,在村内杜绝不赡养老人的现象。 ”刘兴恩话语坚定。

他 分 别找到两兄弟和他们的家人谈心,在细小的事情中发现两家隔阂所在以及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感情、道德、法律及为人处事等各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两兄弟共同为老人翻修房屋,并每人每年给老人2000元 生 活费用。最终,作为公开承诺,刘兴恩让两人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公开朗读检讨书,作为典型向村民倡议孝老敬亲。

刘 兴 恩有一个习惯,自当上村支书以来一直没变,就是每年年初一拜年,不漏一户。他认为,通过走进每家每户,可以真切地了解每个家庭和成员的情况。而且,遇到养老保险核查这类的事,他也是亲自到门上为老人们拍照,全村涉及80多户、132名老人。

干群关系和睦换来的是群众对村里工作的支持。建设美丽乡村,得知总共投入100多万、没让大伙拿一分钱时,有村民陆续找到刘兴恩,表示今年村里花了这么多钱,每年给村民的肉、油等福利可以暂停。刘兴恩当场就宣布,福利一点儿都不能少。

如今,在刘兴恩的带领下,群众对干部非常信任。村里林地被占,需要迁伐树木,没有一个人寻问价格,全部主动伐掉树木,他们都说:“有刘兴恩在,大伙吃不了亏。 ”

特约记者崔志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