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加快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

□杨明文 史丽

我市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依托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以新经济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抓手,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协调新旧动能的关系。我市处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区域战略的融合部,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经济仍然相对欠发达,需要完成总量壮大和质量提升两大任务。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协调新旧动能的关系,既要通过新动能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又要做好新旧动能接续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打造高素质产业体系,通过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关键。作为山东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优先的目标,尽快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市要把保持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作为必须坚持的第一个原则。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潮流,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实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经济发展。

把提高发展质量作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这需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我市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新生产要素不足问题等。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把创新作为动力。我市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要把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作为动力,坚持不懈持续推进。要把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动力,把技术作为区域发展的有效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品牌等各领域的创新步伐,加快动力转换,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把我市建成区域创新协作基地。加快应用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立足德州、面向京津、辐射全省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齐鲁产权技术交易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实施向南、向北、向东融合发展战略。我市处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区域战略的融合部。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区域发展问题,思想上突破行政区域的藩篱,把提高经济活力、经济效益、人均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埋头提高行政效率和营商环境,努力推动济德一体化发展、京津冀鲁融合发展、与东部城市合作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域战略优势,统筹向南、向北、向东融合发展。向南,就是全面对接济南,实现济德同城化发展。发挥济南都市圈的规划作用,争取山东省深化这个战略,打破经济圈六市行政边界,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要素流动自由化。向北,努力推进京津冀鲁融合发展,按照“一区四基地”的定位,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入京津地区先进意识和技术,提高要素和商品双向流动水平,努力建设山东省与京津冀大区域发展的联接高地。向东,就是加强与青岛、烟台等东部城市融合,实现经济合作发展。发挥半岛城市群经济圈战略作用,东部城市带动西部城市发展,提高内部一体化水平,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把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方向。

我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人民的获得感提高。把经济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到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提升。推广文化惠民,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完善形成覆盖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保障体系,推动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住房保障制度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入实施“大众创业”战略,建设一批新型孵化载体,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精准扶贫,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性支撑条件。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提高。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没有效率的提高。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我市要加强交通、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要把“提升南北通道能力,打通东西连接线,发展空中交通”作为为主要发展目标,强化通道优势、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实现“南融北接、东联西通”,建立多元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结合我市资源禀赋,按照“多元发展,多能互补,多种能源设施及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进行开发利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调配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牢牢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提升宽带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国际通信和应用设施能力,重点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突破国际出入口、网间互联等薄弱环节,积极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