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雅言之道 养君子之风—访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

徐健顺在接受采访。记者 郑东岩 摄

  □本报记者 孙玉海 郑东岩

    5月12日,德州市吟诵学会成立。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先生来到德州,就“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吟诵”作了专题讲座。当日下午,徐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吟诵作了精彩阐释。

    记者:徐老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吟诵?

    徐健顺: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100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100年以前上溯到3000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吟诵还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在古代,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写下来。如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 “终日歌吟如狂叟”。 也就是说,当李白他们写诗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吟诵的声音。

    记者:能否谈一谈吟诵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作用和影响力?

    徐健顺:吟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是以修身为核心的。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弦歌”《诗经》。此后,吟诵就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中国的文人阶层中,承担起了“乐”的作用。因此,吟诵从规则到形式,从外观到内涵,从吟诵内容到吟诵神态,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

    吟诵还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吟诵有帮助背诵、加深记忆、增强理解的功用。

    吟诵还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汉文化圈的共通性的体现。中华民族除汉族以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在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里,许多国家都有吟诵汉诗文的传统。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社社员达500万人以上,他们吟诵的主要是汉诗文。所以说,吟诵是中华民族生发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

    记者:吟诵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什么好处?

    徐健顺:吟诵,从内容上来说是经典。朗诵,内容也是经典,但容易使人产生厌烦。而吟诵可以大量地读,而且越读越高兴,对人提高修养、陶冶情操非常有利。吟诵的状态是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状态,是温润的、婉转的、绵延不绝的、浑然一体的。所以只有通过吟诵,用中国的声音去读中国的经典,才能打造中国的精神。情感教育有3个重要方面:真诚、有分寸、高雅,而这些吟诵都能做到。吟诵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康开朗的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