椹果熟时诗情浓

去年初夏,我应邀随全国作家团到夏津县参加“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采风活动。当时虽是初夏,但天气炎热,我们一行驱车来到森林公园颐寿园门口,一下车犹如进了蒸笼,汗顿时冒出来。但大家都精神百倍,兴致勃勃。

颐寿园占地面积1000亩,以古椹树为主要景观,百年以上的古椹树3000多株,千年以上的百余株,这或许是此园区得名的缘由吧。采风启动仪式结束后,大家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簇拥着进入园区。只见一株株形态各异的古椹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甜香悠悠,厚重粗壮的枝干布满岁月沧桑。三三两两的鸟雀,叽叽喳喳,异常兴奋,在枝头闪跃,引领游人去探究园林深处的秘密,让人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顿觉神清气爽。曲径通幽处,景致最宜人。当然,最诱人的莫过于椹果。桑叶如织,翠绿摇曳,椹果在枝叶间时隐时现,羞赧如少女,晶莹似珍珠。椹果分两种,有紫红色与乳白色,熟透的椹果,红如丹唇,白如温玉,玲珑剔透,撩拨着大家的味蕾。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颗送入口中,顿觉果汁四溢,满口生津,一种久违的享受润满心田。

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栽培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已成片栽植。桑树南北方皆能栽培,具有不择风土、抗病虫害、果实甘甜、适应性强的特点,故而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称颂,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宋代欧阳修的《再至汝阴三绝》:“黄鹂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宋代洪咨夔的《西龙道院》:“溪影山光浸晓寒,空庭人马报平安。梦回非想天中界,身是无怀国里官。桑椹青红鸠澒洞,麦花开落雉蹒跚。好班嘉定中兴诏,尽与蓬婆滴博看”;明代九皋声公的《次张士竹草堂韵》:“西枝草堂西复西,山回谷转路多迷。蜜蜂出户樱桃发,桑椹连村布谷啼。自起开门留野鹤,谁能立马候朝鸡。经时不到云深处,雉子将雏鹿有麛”;清代雍正时恩县知县陈学海有诗赞之:“望人修堤一带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烟连秀野千家麦,势障黄河万倾泥。草长平湖春浪阔,渔归小艇夕阳低,苍椹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二十四孝》中的“拾椹异器”有这样的诗句:“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讲述的是汉朝大孝子蔡顺的故事。蔡顺家境贫寒,父亲早亡,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苦度光阴。逢值荒年,家中无粮,蔡顺提了两个篮子去山边的桑树林中采摘椹果。赤眉军路过此地,见他一个篮里盛黑果,另一个篮里是红果,顿觉诧异,上前质问。蔡顺说,家有老母,数日无米,故采椹奉母。又母眼不好,黑色甜,奉母飨之,红色酸,留己充饥。头领甚为感动,就送他一头牛和一些米。

鸠食醉飞迟,人食寿若仙;采摘乐趣多,返真归自然。转眼间,又到椹果熟透时节,心头不由得涌起深深的感慨,打算再去夏津,品尝那甘甜的椹果!

□胡月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