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让美丽家园更多姿多彩

我市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化监管,不断提升生物资源保护力度——让美丽家园更多姿多彩

德州减河湿地公园。记者周坤摄

在长河公园,北红尾鸲在花枝间流连嬉戏。 王如刚摄

在德州减河湿地公园,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鹭在觅食。王如刚摄

□本报记者邓静

生物多样性维持着世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旨在强调粮食、营养和健康对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多年来,我市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保护种质资源助力苗木多样化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个树种,因遗传基因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特性,一些优势遗传特性就构成了林木种质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决定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质量、环境质量、生态建设质量。

保护利用好林木种质资源始终是我市林业工作的重点。眼下,在乐陵市百枣园,3000余株枣树枝繁叶茂,还有十几天,枣树就会进入开花坐果期。这些枣树共计有近500个种质类型,它们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仍能硕果累累,必然各自“身怀绝技”。为将性状优良的枣树品种基因延续下去,2015年,乐陵市启动建设国家级红枣良种基地和种质资源库,摸清了每棵枣树的品种、特性,并积极培育创新枣树种质,先后选育出金丝4号、傲雪、乐金4号等枣树新品种。目前,乐金4号推广项目已完成200亩示范园嫁接任务。项目负责人表示,该品种具有抗裂果特性,能有效避免遇连阴天时小枣裂果问题。

据介绍,我市现有枣树和桑椹树两个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同时依托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市百年以上树龄的国槐树、柿子树已全部完成采穗入库。

2011年至2014年,我市利用4年时间,对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清了本地栽培树种、野生树种、古树名木、引进树种的详细“家底”,并据此在加大特色乡土树种研发力度、建设优势树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不少有益探索,助力苗木多样化发展。

自2017年起,围绕打造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绿满德州·生态美市”造林行动正式启动实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截至目前,我市森林面积达184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52.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1.85%,在全省平原地区位居前列。

珍爱湿地呵护生命摇篮

草木青翠茂盛,鸟儿在枝头雀跃、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初夏时节的德州减河湿地公园,处处尽显生机盎然。

德州减河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植有法桐、楸树、蔷薇、连翘等各类苗木155万多株,有睡莲、芦苇、千屈菜、梭鱼草、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750亩。初春或盛夏时节,行走在河畔,游人会听到此起彼伏的鸟鸣声,看到水鸟时而飞起、时而掠过水面。

野生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典型人工湿地——长河公园为例,这里每年会聚集大约几十种鸟类,其中不乏震旦鸦雀、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等珍稀鸟类。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我市时有发现,如中华秋沙鸭、大鸨、大天鹅等。目前,共记录到百余种鸟类,以候鸟和迁徙过路鸟居多,有些鸟类会在我市长期逗留栖息。

湿地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之美,它还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绝大部分水产品和部分禽畜产品、谷物等。同时,湿地具有强大的环境调控功能,可以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包括徒骇河、马颊河等河流湿地及丁东水库、大屯水库等库塘类人工湿地在内,目前,我市湿地总面积达2.59万公顷。建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省级湿地公园。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仍属湿地资源匮乏地区,为保护现有珍稀的湿地资源,2018年,德州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条例》出台后,各县(市、区)陆续启动了一批以保护为目的的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并充分发挥其科普宣教、文化承载等功能。通过人工湿地建设、退化湿地修复等措施,全市湿地面积和湿地保护率持续增加,湿地生态系统更趋稳定完善,生态效益增效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平衡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我市,美国白蛾、黄顶菊等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多、蔓延速度快、除治难度大,除了危害林木,还可取食农作物、蔬菜、花卉等。当下,正是美国白蛾防控关键期,5月13日黎明,在禹城市李屯乡,一架满载无公害杀虫药剂的直升机缓缓升空,这标志着2019年全市利用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工作拉开序幕。

2009年我市首次采用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压制住了美国白蛾为害蔓延的趋势。2010年10月,全国杨树食叶害虫防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德州美国白蛾防控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目前,我市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美国白蛾飞防工作,作业面积200余万亩。

自2012年起,我市开始利用周氏啮小蜂进行美国白蛾生物防治,平均每年人工繁育约3亿头,防治林木面积3万亩,实现了“以虫治虫”生物防控的良性循环。

黄顶菊“歼灭战”也是我市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成功案例。 2012年8月,全省农业外来入侵生物暨黄顶菊灭除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会议强调要总结推广好德州市灭除黄顶菊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黄顶菊原产南美洲,有“生态杀手”之称。其根系发达,耐盐碱、抗逆性强,一株“黄顶菊”能产数万至数十万粒种子,扩散蔓延非常快,一旦入侵农田,会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整治黄顶菊行动的紧急通知,制定了《德州市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黄顶菊疫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多年来,始终严密监控黄顶菊疫情。目前,全市未发生黄顶菊入侵农田现象。

为维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围绕黄顶菊等外来入侵物种,我市农业农村部门逐步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发现疫情信息及时汇总上报。同时,建立易感疫区线、新发生入侵线、重点防御阻截线,划定综合防控示范区,设立监测防控联络点,形成纵深防控阻截体系,有效抵御了外来物种入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