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朱玲玲

朱玲玲,女,1978年生,汉族,临邑镇朱家胡同村人。她不仅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女性,更是村民们心中那抹永不褪色的温暖。生于斯,长于斯,朱玲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村庄的和谐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仁心善行的践行者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清晨,朱玲玲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去镇上进货。路过村口时,她发现一位老人蜷缩在路边,冻得直打哆嗦。她立刻停下车,蹲下身轻声询问:“大爷,您咋在这儿?家在哪?我送您回去”。老人眼神迷茫,嘴唇颤抖着,半天说不清家在哪儿。朱玲玲见状,赶紧把老人扶上三轮车,带回自己的超市。她端来热水,又热了几个馒头,让老人先暖暖身子。见老人精神好些了,她又骑着车带老人沿路打听,最后送到了派出所。原来,老人是邻村的,一大早出门遛弯,结果迷了路。家人正急得团团转,看到老人平安回来,拉着朱玲玲的手直掉眼泪:“多亏了你啊,这大冷天的,要是出点啥事可咋办……”朱玲玲摆摆手,笑着说:“乡里乡亲的,谁碰上都会帮一把。”

这样的事,在朱玲玲的生活里并不稀奇。村里谁家办红白事,她总是第一个去帮忙,烧水、择菜、招呼客人,忙前忙后;冬天下雪,天还没亮,就能看见她拿着扫帚在街上“哗啦哗啦”扫雪的身影。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受她影响,主动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村民们纷纷感慨地说:“朱玲玲就像一颗火种,把大伙儿的心都暖热了。”

现金兑换的助人使者

朱玲玲经营的“友坤超市”不大,却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是卖货的铺子,更是乡亲们的“便民服务站”。村里有些老人日子过得紧巴,朱玲玲心里有数。李奶奶来买酱油,她悄悄少算两块;王大爷来称白糖,她总会多抓几把。“玲玲啊,你这账不对吧?”老人疑惑地问。“没错,今天搞活动呢!”她总是这样笑着搪塞过去。

最让乡亲们感动的是,朱玲玲还当起了“义务换钞员”。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对于一些老年人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来说,现金仍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满足村民们的需求,朱玲玲主动承担起了现金兑换的工作。每当村民们需要换取现金时,无论是零钱换整钱,还是大额钞票的兑换,朱玲玲总是耐心地为他们服务。她以诚信和公正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多年来,她从未出现过一分钱的差错,更从未给村民兑换过假钞。

为了让村民们能够随时兑换到所需的现金,朱玲玲每隔几天就要跑一趟银行,储备充足的现金以满足村民们的需求。有人劝她:“现在谁还换现金啊,多麻烦。”她却说:“老人们用不惯手机,咱能帮就帮点,不就是多跑几步路嘛。”这句话,简单却深情,道出了她作为“现金兑换员”的初心与使命。

留守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在朱家胡同村,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在家。这些老人大多不识字,更不会用智能手机,连缴医保、查养老金都成了难事。朱玲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是“现金兑换员”,还主动当起了老人们的“代办员”。无论是缴纳医保、合作医疗费用,还是查询养老金信息,朱玲玲都耐心细致地帮助老人们完成。“玲玲,帮我看看今年医保交多少钱?”“闺女,这个养老金咋查询啊?”……她的超市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询问。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帮老人们操作手机,一遍不会就教两遍。

除了办事,朱玲玲更爱听老人们唠家常,还时常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所以各种家长里短老人们都爱跟她分享。在她的帮助下,许多老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便利与自信,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天寒人心暖,地冻人有情。没有名字的花,同样可以装点春天,没有耀眼的光环,同样可以照亮人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朱玲玲依然保持着最朴实的善良。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温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