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琰
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上一段楼梯就上气不接下气……这或是患上了慢阻肺。今年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病”。这是一种什么病?又该如何防范?记者采访了德州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林丽。
气管和支气管就像是给肺部通气的“排气管”,而肺里无数个像小气球一样的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发动机”。林丽解释说:“慢阻肺就像‘排气管’和‘发动机’同时出了故障。”因长期被烟雾、粉尘等有害物质刺激,气管内存在炎症,导致空气吸进来难,呼出去更难。同时,肺泡弹性下降,甚至破裂,合并成少数几个“大气球”,也就是肺大泡。所以,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出现长期咳嗽、咳痰的症状。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病,这些高危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长期吸烟或者吸入“二手烟”的人,经常接触油烟和粉尘的人,有家族史或幼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
慢阻肺早期非常隐蔽,林丽推荐了自测的方法:“爬楼梯测试”。如果在匀速爬楼过程中,感觉比同龄人明显气促,或者需要中途休息,就应该高度警惕,建议做“肺功能检查”,这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如何科学防治慢阻肺?林丽给出了“三要两不要”的建议。要戒烟,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全身锻炼(如散步、打太极),坚持做呼吸操(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增强心肺功能、免疫力和活动耐力。要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慢阻肺急性加重。不要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工作和生活中(如接触油烟、粉尘时)务必佩戴好防护口罩,做饭有油烟时打开吸油烟机,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和高危因素,高危人群若出现气促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