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艺
近日,网传“新冠吃药顺序图”“囤药清单”等消息,不少市民开始跟风囤药。家中是否需要备药?怎样备药才科学?什么症状需要去医院?
针对症状适量备药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毒株奥密克戎具有传染性极强但致病率减弱的特点,绝大多数患者表现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局部症状为主,包括发烧、咽喉痛痒、干咳,部分患者有头痛和全身关节酸痛的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有胃肠道症状、无食欲或腹泻等。
冬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的高发季,除了科学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勤消毒等科学防控习惯外,还要警惕新冠与流感叠加的风险,在家中适量预备一些治疗感冒、咳嗽等类药物。
如果市民发现自己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及早服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颗粒、清感颗粒等。如出现发烧、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适当服用泰诺、康泰克等复方感冒药。如症状已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可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退烧药或解热镇痛药。相同类型的药物无须重复购买,选择一种即可。健康家庭按每人服用1至2次的量准备即可,没有必要囤积和抢购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需遵医嘱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选择非处方感冒药、解热镇痛药时要慎重,建议咨询医生。有肝肾功能异常或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谨慎用药。
有孩子的家庭备一些适合儿童服用的退烧药,不建议过多存药。服药时应谨遵医嘱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不要只凭经验给药。孩子生病后如精神状态稳定,家长对症处理、观察病情即可。若连续发热超3天、频繁咳嗽或呕吐,甚至出现包块、频繁腹泻、脓血便、呼吸困难等情况,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
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出现呼吸道轻微症状,如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建议自行服药,可以多休息、多喝水等待自愈。如高热超过3天仍无缓解、有明显呼吸急促及喘憋,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5种情况需及时就医
虽然大部分感染者可以居家观察,但如果出现下面5种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呼吸困难或气短;经过药物治疗以后,仍然持续发烧,超过38.5摄氏度,时间超过3天以上;原有基础病明显加重,比如糖尿病用药控制不住或者出现其他急危重症风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儿童出现一些嗜睡、拒食、腹泻、呕吐等情况,时间超过两天以上;孕产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或者出现胎动异常等,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