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产才融合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原标题:

我市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积极探索——

产才融合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落地项目签约现场(资料照)。记者刘振兴 郭庆萍 摄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臧杨杨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积极探索,出台《德州市推动“四链”融合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链、保障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教育链、整合产业发展的强实力产业链、赋能产业发展的高效率创新链。借助“四链”融合,我市迅速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3年来,与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每年新增60余家,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有103人,新集聚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

创新机制,加速“四链”融合

在山东智衡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起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洪振无人不晓。王洪振是智衡减振公司聘请的科技副总经理,在其帮助下,公司“空气弹簧专用橡胶配方技术”成功转化,生产的高端乘用车空气弹簧囊皮使用寿命提高至500万次,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人才工作具有“磁场效应”,政策越精准,效果越明显。近年来,我市先后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和20多项配套细则,以及名师名医、现代种业、直播电商等专项人才政策,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构建起“普惠性+专业化+量身定制”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难题,创新推出双向挂职、科技副职、假日专家等多种合作机制和用才模式,先后对接110多名高层次专家挂任科技副县长、副局长,选聘150多名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柔性引进1200多名假日专家灵活合作。

“科技副总既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能推动高校科研有的放矢。”4月25日,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以精准引进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目标,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高校优质人才资源,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努力将科技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市机制化推动“四链”融合发展,研究制定《德州市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机制》及《重点协同事项清单》,加强“四链”融合组织协调体系。围绕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同步部署、一体推进,研究提出8项重点协同事项,形成共同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组织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同志赴深圳开展考察调研,整合部门资源,加快拓展协同的广度和深度。

精准施策,提升产才适配度

为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我市主动对接北京人才资源,创新实践“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运行模式,打造德州连接北京人才创新桥头堡和信息枢纽。目前,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等64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包括7位院士、15位教授、65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60余人。

我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通产业创新链条。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与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20余个专家团队合作,通过“企业出题、政府接题、院所解题”方式,打通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链条。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自2021年底获得筹建批复后,采取企业、高校联建模式,实现了内部与生产衔接、外部与院校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助力12英寸大硅片取得技术突破,并进入通线量产阶段。目前,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共有186家企业,2024年实现营收300.12亿元,同比增长7.18%。 

精准施策,推进人才供需匹配。我市建立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制度,完善大数据匹配、精准化对接等市场引才机制,发挥专业机构资源优势,面向全球开展人才智力搜寻匹配,精准推送储备海外人才200余名。提升人才政策与产业“适配度”,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实行“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

李文志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禹城市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享受到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人才政策服务。在李文志博士的努力下,企业生产的高分子水性喷涂永粘防水涂料提前4个月投产上市。

搭建平台,让人才大展所能

我市启动实施了“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以全市标志性产业链为依托,联合相关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搭建合作创新平台。我市组织“优秀硕博引进”“德州千企百校行”“名校直通车”系列招聘和校地校企对接活动。依托“双创”大赛同步开展高校院所对接活动,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哈工大、西安交大等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引进专家教授160余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余项。推动德药制药牵头联合12所高校、15家医疗机构和26家骨干企业,成立医药及康养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推动山东聚力焊接联合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院所和14家骨干企业,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

用好“以赛择才”平台。连续举办3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聚焦国内外科创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和城市,先后举办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15场国内分赛和德国、新加坡2场海外分赛,承办山东省第六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德国分赛,叫响德州“双创大赛”活动品牌。3届大赛共落地项目129个,总投资55.86亿元,已完成投资14.24亿元;60家企业实现营收,营收总额21.96亿元,实现利税1.25亿元。

搭建产教对接合作平台。我市成立市级技工教育集团,支持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7所现代产业学院,开设20余个“冠名班”“订单班”,联合培养人才1286名;深入实施“技能兴德”万名工匠培育行动,备案自主评价单位383家,通过自主评价推、技工院校育、技能大赛奖,新增技能人才44804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