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环境、遗传等都是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阎润珍通讯员张月华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榜首。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张瑞提醒:定期体检,做好肺癌的筛查至关重要。
定期体检,“揪出”早期肺癌
很多肺癌患者疑惑,为什么肺癌确诊时一般都是中晚期了?张瑞解释,很多肺癌患者早期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只有反复咳嗽、咳痰、乏力、低热、胸闷等不适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工作太辛苦等,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就医。当出现明显症状,比如咯血、胸痛,甚至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时,已经是肿瘤的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肺癌发现较晚,大多是因为症状轻微而被忽略,平时又不注意定期进行体检而造成的。
目前,发现肺癌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日常体检筛查,二是出现症状后就诊发现。张瑞说,年龄在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胸部检查。对于没有吸烟史的患者,当出现难以治愈的咳嗽、无法解释的咯血等症状时,就应当引起警惕并及时就诊,以免漏诊。
对于肺癌重点人群,每年体检时最好做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它的灵敏度是常规X线胸片的410倍,可清楚显示5mm以上的肿瘤,很多低剂量肺部CT检查连2mm以上的结节都能发现,可以早期检出周围型肺癌。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低剂量螺旋CT年度筛查能发现约85%的Ⅰ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达92%。张瑞说,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
高危人群是肺癌筛查的重点对象
肺癌并不是一夜长成的,有研究指出,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气暴露史,职业暴露史(硅、镉、石棉、砷、铍、铬、柴油废气、镍、煤烟和煤烟灰),恶性肿瘤病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病史,被动吸烟史等都是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也是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张瑞曾接诊了一位肺部早癌患者,年仅37岁的陈女士在体检时发现右肺毛玻璃影。“陈女士的父亲就是因肺癌过世的,她担心受遗传因素影响,自己也会患病,没想到体检时真的查出了问题。”张瑞说,像陈女士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遗传因素高危人群。
张瑞介绍,吸烟一直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77倍,而且吸烟开始年龄越早、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死亡率越高。因此,吸烟每年大于20包的人群[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需要定期做肺部筛查。另外,40岁以上或长期吸入二手烟、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下的人群,合并老慢支、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等病史者,都需要定期做肺部筛查。
精准微创手术,大幅提高生存率
“肺癌的生存率与其发现的时间早晚密切相关。通过微创手术治疗,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接近100%,而且术后不需要进行化疗、放疗等。但是,肺癌中晚期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则会大幅降低。”张瑞说。
患者陈女士在查出右肺毛玻璃影后,张瑞第一时间为其安排了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及血管和支气管,将对患者的损伤降至最低,既保证患者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陈女士在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七天就康复出院了。
张瑞介绍,胸外科始终坚持肺癌“早诊早治”原则,积极践行早期肺癌的外科诊治,近日连续完成了多例早期肺癌微创手术治疗,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