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一季度出口额118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德州制造”海外逆势突围
宁津县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车间。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郑康宁
日前,德州海关公布一季度我市进出口情况:进出口总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额118亿元,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及汇率波动剧烈、运费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今年以来我市凝聚政企合力,内挖潜力、外拓市场,稳定增长的外贸开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练内功 增底气 创新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德州有这样一批企业,他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不断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4月25日上午10点,德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争分夺秒为东南亚客户生产硬质合金圆锯片。一张看似普通的锯片,却拥有10余项专利技术,效能比传统锯片高出3倍,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区。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出口1000万元,生产订单已排到6月份。
谈及企业的发展秘诀,公司董事长王鹏斩钉截铁:“创新是我们制胜的法宝!”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一手抓自主研发,一手抓校企合作,成功研发出11大系列、360余种产品。为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出口能力,目前公司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全部投产后,高性能硬质合金圆锯片年产量可达2000万张。
无独有偶,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把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4月24日,6辆满载碳酸二甲酯的集装罐车从华鲁恒升化工园区驶出,奔赴青岛港,随后装船运往韩国。该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王红斌坦言:“今年企业出口面临外需减弱、运输成本上涨等难题,但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质量提升和产品创新不动摇。”令人欣喜的是,一季度华鲁恒升外汇收入同比增长9%,碳酸二甲酯、己二酸、PA6等主要产品出口均保持稳步增长。
今年,华鲁恒升着眼于市场需求和现有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新投用的科技研发园,累计投入3.5亿元进行科技创新。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在线优化创新,不断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两新”产业链,公司出口产品达10余种,高端化工产品占比大幅提高。
抓机遇 拓市场 国际“朋友圈”越做越大
记者在乐陵市采访时,真切感受到当地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高涨热情。
山东远大永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调味品和冻干蔬菜生产领域深耕多年,专注于满足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客户需求。一季度,仅东南亚调味品出口量就超1000吨。“我们在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同时,今年还成功打入了欧洲市场,成为当地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海外需求,公司已制定下半年扩产计划,预计出口量将增长30%至50%。”公司总经理马文东告诉记者。
今年是山东禾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拓市场力度最大的一年。前不久,企业接到了一笔来自土耳其的订单,外商要求抓紧生产供应2960套驻车加热器。公司负责人由此嗅到了海外市场新商机,便委派销售人员马不停蹄走访了阿联酋、土耳其等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驻车空调、驻车加热器等核心产品成功打入中东、中亚市场。公司外贸总监王鑫丞表示,随着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今年公司出口额预计增长50%以上。
宁津县以健身器材闻名海内外。在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展厅,一台力量训练器格外引人注目。健身者坐在上面,只需轻轻滑动指尖,力量训练器就能自动调节负重。它能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定制个性化锻炼方案,所有数据都可实时上传至手机。公司总经理刘新利介绍,除力量训练器外,他们针对欧美市场专门研发出了挂片式健身器材。今年一季度,迈宝赫已销售健身器材近10万台(套),同比增长40%,其中70%来自出口订单。
宁津县拥有迈宝赫、罗赛罗德等健身器材制造企业2986家,他们分工协作,抱团闯市场,形成了从精密铸造、智能传感到物联网系统的完整产业链,零部件生产本地化率超过95%。一台健身器材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销售,不出县就能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宁津县健身器材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约七成。
紧抓“一带一路”、RCEP区域贸易等机遇,我市企业积极拓市场、抢订单,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如今,我市已与19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的“德州制造”走出了国门。一季度,德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61.4亿元,对RCEP国家出口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8%。
建平台 优环境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4月26日上午9点,德州国际陆港内一片繁忙景象。正面吊来回穿梭,将各类货物精准放置在规定区域。平原号班列的一节车厢外,欧丽砂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秀林正与场站工作人员核对出口信息。
“德州国际陆港将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后,不仅通关时间缩短了1至3天,还能实现铁路运输和海运口岸船舶作业无缝对接,每个标箱能节省500元物流成本。一季度我们有76个标箱出口,这生意做得更起劲儿了。”付秀林连连称赞。
德州国际陆港的建成,改写了我市没有铁路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历史。为保障其高质量运营,德州海关在拓展平台能级方面下足功夫。创新实施货物数字监管,采用虚拟围网、主副卡口数据联动等先进设计,巧妙化解了场地空间限制的难题。加强与青岛海关等口岸海关的协同配合,打通数据通道,成功上线“铁海E通”系统,实现“一站式”自动转关,港口、海关、铁路运输数据联通共享,极大提升了产品出口便利化水平。目前,德州国际陆港服务半径已覆盖鲁西北、冀东南200公里的范围,可为周边300多家企业提供全新的物流通道,年货物吞吐量达40万吨。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市商务局组织103家企业参展,设置168个展位,涵盖了新能源、体育及旅游休闲、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等领域,仅3天时间参展企业就意向成交200万美元。
我市大力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市商务局制定了境外市场开拓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及境外大型展会。放大RCEP政策效应,打造对东盟、日韩出口贸易集散地,引导企业扩大“新三样”、高新技术等高成长性外贸产品出口。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度拓展中亚、西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贸促会充分发挥开放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进德州市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我为企业找订单”服务品牌,创新构建“贸促顾问”信息机制,助力企业获得更多国际订单。
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德州企业出口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一季度,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135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6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