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谈“癌”色变 不如科学防治

编者按

目前的肿瘤治疗,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病种、单个学科、单个专家的“单打独斗”了,特别是针对病情复杂和癌症晚期患者,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服务,内科、外科、放疗、化疗、影像、检验等各学科、各领域专家,各展所长,一起出力,“围剿”肿瘤。现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服务,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阎润珍通讯员张月华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4月9日,记者采访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中心、病理科、介入诊疗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科室,分两期为广大读者分享他们在不同领域治疗肿瘤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在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服务方面的成熟经验。

三维“导航”精准定位肺结节

“这么小的结节能够精准切除,胸外科技术越来越高超了。”4月8日,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做完肺结节切除手术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医院首席专家、胸外科主任王春堂介绍:“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定位,清晰显示结节的确切位置以及结节周边血管、气管等肺部结构,为精准切除提供保障。”

据了解,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德州地区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德州分中心,开展低剂量薄层CT筛查,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血液DNA检测,帮助很多肺结节患者早期发现病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处置建议,提高了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推动了全市的肺癌诊疗的同质化发展。“对于肺结节患者,既要避免过度诊疗,又要早诊早治避免延误。我们作为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将加大肺结节筛查力度,发挥平台作用,为更多患者提供筛查诊疗康复一体化服务。”王春堂对记者说。

人与瘤共存肺癌晚期患者生存期超7年

“与‘瘤’搏击了七年,我依然顽强地活着,这得感谢都振利主任为我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50岁的杨女士说。

该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都振利介绍,七年前,杨女士因乏力、食欲不振前来就医,经检查发现肺部的肿瘤直径达5厘米,而且颈部有淋巴结转移,病理诊断,肺小细胞癌,抽血化验,血钠低,属于典型的晚期肺癌。“我为患者制定了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案,效果很好。到现在,患者一直在我们肿瘤内科定期随访,状态良好。”都振利说,这位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已达7年。她的治疗史也体现了肿瘤内科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肿瘤内科开展肿瘤化疗、肿瘤微创消融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针对不同类型肿瘤,根据循证医学原理及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已经从‘不治之症’发展成人与‘瘤’共存,大幅提升了癌症患者的生存周期。”都振利对记者说。

“隐形手术刀”精准杀灭癌细胞

“医生,我就进行了8次放射治疗,肿瘤真的消失了?”拿着PET-CT(全身)检查报告,76岁的韩先生怎么也不敢相信。“对于早期癌症且因基础疾病无法手术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基本可以达到和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该医院放疗三科主任李洪水解释。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约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放射治疗的介入。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三维后装治疗机等大型设备,完全满足了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的需要。

“放射治疗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是通过电离辐射,破坏肿瘤细胞核中的DNA,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这些新设备能够开展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以及头部、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精准度高、治疗时间短、正常组织损伤降到了最低。”李洪水对记者说,这位患者只进行了8次放射治疗,而传统的放射治疗则需要进行30-35次放射治疗。新设备效率大幅提升,效果更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